說到劉備,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三國時期,劉備素有仁義之名,然而卻在「借南郡」這件事上(歷史上並無借荊州,只有借南郡),留下了「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名聲,這又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對於這些志在天下者而言,何來仁義可言,歸根結底不過利益而已,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是為了利益,劉備拒不歸還同樣是為了利益。
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乃是為了自身利益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魏蜀吳三方瓜分,其中曹操佔據南陽郡,孫權佔據江夏郡和南郡大部,劉備則佔據了長沙、桂陽、武陵和零陵等荊南四郡和江夏郡、南郡小部,可以說曹魏的這次正面對決,最終贏家其實是劉備。
此時的劉備雖然沒有佔據荊州全境,但也基本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步,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下一步便是奪取益州。然而,形勢對於屯兵公安的劉備來說卻極為不利,一方面他被各方勢力夾在中間,難以向外發展。另一方面,入蜀的咽喉要道——南郡江陵,掌握在孫權手中。
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謀劃,劉備曾多次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江陵地區,然而卻均被孫權所拒。原因便在於,周瑜也建議孫權,「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也就是說,東吳也在謀取益州,作為入蜀咽喉的江陵,孫權自然不會出借。
然而,由於周瑜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出兵前夕突然病逝,出兵益州計劃就此泡湯,「借南郡」之事才算迎來轉機。其實,孫權之所以將南郡借給劉備,也有自己的謀劃在內,一切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赤壁之戰」曹操雖敗,但其南下之心卻不死,而孫權所佔的南郡卻處在曹操和劉備南北夾擊之中,極為不利。而如果將南軍借給劉備,便可將劉備推至對抗曹操的最前沿,如此東吳壓力大減,進而可以向南方的交州用兵,擴張領土之餘,也算是解決了背後危機。事實上,就在「借南郡」後不久,孫權便出兵攻打交州,交趾太守士燮戰敗投降。
如上,孫權之所以將南郡借給劉備,只是「赤壁之戰」後,由於周瑜的突然病逝,東吳已經無法再從荊州地區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曹操對南方的壓力仍在,孫權這才出於東吳利益考慮,同意了借地請求。
劉備出兵益州實力大增,孫權為消除威脅討還南郡
孫權借地給劉備,除了為東吳謀求利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赤壁之戰」後,劉備雖然實力大漲,但相較於曹操和孫權來說,仍然是最弱的那個。因此,在曹操仍對南方保持壓力的情況下,劉備只能依靠孫權,而無法對孫權構成威脅。
從上圖不難看出,東吳的重要城市幾乎全部在長江沿岸,而長江上游卻掌握在劉備手中,只要劉備願意,便隨時可以順江而下,直接威脅東吳腹地。因此,當劉備勢力較弱時,而曹操威脅仍在,孫權還可放心將南郡交給劉備,可一旦劉備勢力崛起,而曹操威脅又不在,孫權又如何放心?
因此,當曹操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荊州以北壓力消失,而劉備也應劉璋之邀率兵入蜀,孫劉聯盟圍繞荊州歸屬,開始產生裂痕,就在劉備入蜀之時,孫權便派人將已經嫁給劉備的妹妹接了回來。
建安二十年(215年),當劉備剛剛奪下益州,孫權便以諸葛瑾為使,向劉備討還南郡。前文說過,南郡乃是連接荊州與益州的咽喉要道,劉備又豈能歸還。在討地遭拒後,孫權立即以「劉備借荊州不還」為由,以呂蒙為將,率兵攻打益州,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率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
就在孫劉雙方大戰一觸即發之際,曹操突然出兵漢中,威脅益州北部,劉備為避免腹背受敵,不得不與孫權議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將荊州一分兩半,孫權佔據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劉備則佔據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史稱「湘水劃界」。
東吳在佔據了荊州幾乎一半土地後,雖然暫時化解了劉備的威脅,但仍未徹底消除來自上游的威脅。於是,趁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和曹魏在襄樊地區大戰之際,東吳在背後捅了一刀,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荊州全境就此落入東吳之手。
然而,劉備同樣不能坐視荊州的丟失,因此當劉備從「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後,便立即發動了「夷陵之戰」,意圖奪回荊州。可惜,劉備於「夷陵之戰」中慘敗,自己也於不久後病逝白帝,蜀國南中隨之爆發叛亂,自此蜀國再也無力奪回荊州。
綜上所述,對於東吳和蜀漢來說,荊州都極為重要,而南郡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孫權無論是借南郡,還是討南郡,其實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與此同理,劉備無論是借南郡,還是拒不歸還,也都是為了蜀漢利益,與仁義根本毫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