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德愛民為本的劉備,為何會被數萬百姓逼入死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以仁德愛民為本的劉備,為何會被數萬百姓逼入死地?

劉備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裡對曹操、劉備、孫權有著十分清晰的定位:曹操雖有謀略,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形象;孫權則是妥妥的官二代繼承父兄江東之基業,開局難度是最低的;劉備則是落魄皇族,一直舉著兩桿大旗,一匡扶漢室,一是仁德愛民,故而在三人之中,劉備可以說有著最完美的人設,也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明君的標板。不過,諸葛亮火燒新野之後,劉備攜民渡江之舉,不僅說不上愛民,反而是將數萬百姓逼入了火坑之中了。

話說那是官渡之戰後,劉備南下依附劉表,在臥龍崗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在新野小城擊敗夏侯惇十萬大軍,惹怒了遠在許都的曹操。曹操傾北地之兵五十萬,直下江南,先滅劉備,再平荊襄,後滅孫權,意圖一統天下,再造寰宇。

曹操的如意算盤打得響,劉備這邊卻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諸葛亮故技重施,將劉備軍主力調出新野,在城外埋伏。而不知實情的曹仁則引軍進入了這座空城,正在埋鍋造飯,準備休息時,被諸葛亮一把大火燒的是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新野被燒,闔城百姓無所安身,故而跟隨劉備來到了樊城避難。曹軍在新野吃虧之後,並不罷休,繼續向樊城逼近。

在當時的情況下,樊城數千兵馬,定然是難以抵擋曹操數十萬大軍的。劉備諸葛亮商量之後決定先到襄陽,再想應對之策。這時候,劉備說了一句:「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就是說新野樊城的百姓跟隨自己的時間很長了,不忍心拋棄他們,而諸葛亮呢,給出的建議是貼佈告,告訴兩縣百姓,想要繼續跟隨劉皇叔的,便隨軍一起走。

這一點就很值得琢磨了。當時正是大軍對峙,兵荒馬亂之時。普通百姓呆在有城牆保護的城池中安全還得不到保障,怎麼還要他們隨軍前行,這能說是愛民麼?新野一戰,雖說諸葛亮用計擊敗了曹仁,但是也毀了新野百姓安身之所,好不容易來到樊城,本來就地安置才是最好的辦法,就為了一句「百姓跟隨許久,不忍棄之」,便將數萬百姓哄出城外,暴露於荒野之中。仁德愛民,果真如此麼?

當然,也有朋友會問,劉備也許是擔心曹操屠城,這才讓百姓隨軍前行的。這一點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卻經不起推敲。曹操南征之前,聽從了手下謀士參謀的建議,為了展現自己愛民止殺的理念,還特意派徐庶勸降劉備。再者,曹操雖然多疑狡詐,但卻不是暴虐嗜殺之人。他征戰多年,也只是在為報父仇,討伐徐州時,才有過屠城之舉。現在大軍傾國而出,征討南境,最好的辦法便是在征伐的同時,顯示自己的仁德和愛民之心,贏得江南百姓的擁護,那麼劉備孫權等人,說不得就能不戰自潰了。所以,曹操是絕對不會輕易屠戮城中百姓的。

從這裡來看,劉備攜民渡江,簡直就是新野、樊城二縣百姓的噩夢。軍民混雜在一起,又是在野外,為曹軍所誤殺的百姓不在少數,數萬百姓到最後十不存一,推其罪魁禍首,必是仁德的劉備。而劉備,在這裡反而卻成了愛民的典範,這不得不說是絕大的諷刺。

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豪傑埋骨於黃沙之中,繁華盡處,不過是過眼雲煙。天下雖然幾多更替,但是基本的民心人心不會變,故而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劉備仁德之名自其起事之時起便伴隨左右,但是在火燒新野,攜民渡江之時,也便只有這個愛民的虛名罷了。(全文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