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廝殺,早已隨著歷史的硝煙遁走。但是那些歷史上的著名的戰役,確實歷久彌新,停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三國的確立是在赤壁之戰之後,終於有了第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荊州'',打從此之後,劉備便有了屬於自己的創業史,要地盤有地盤,要兵力有兵力。但是眼瞅著劉備的發展壯大,東吳的的開國皇帝孫權,卻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地盤,讓其更加穩固起來。對於東吳來說一個是荊州,另外一個便是合肥。那麼歷史上的戰役中,東吳對於合肥為什麼情有獨鍾?
合肥在三國的地理位置
《水經注》''淝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則至合肥。淝水又北過壽春縣北,入於淮'',''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達長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
三國時期更是曹魏軍事重地。但是合肥對於東吳來說,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合肥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自從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盟將整個長江防線設置成了重要的防線。但是僅僅一個長江,又如何能阻擋的了,曹魏的發展態勢。
此外,東吳的都城在長江邊上的建業,自己的老巢就是長江邊,可以說,一旦長江防線的失守,直接威脅到了東吳。那麼東吳為了自己的長足發展,以及自身的安全,必須要向外面擴大自己的戰略緩衝地帶。首當其衝的便是合肥,這並不是說,東吳一定要北伐曹魏。但是自己的都城就緊靠長江,不得不為子孫的千秋大業所考慮。
一旦東吳能拿下合肥作為根據地,那麼一旦魏吳開展,便可以大大提高了戰役周旋的時間。僅靠淮河,擅長水戰的東吳水軍,可以很大程度將曹魏的兵力阻擋在淮河的對立面,最次還有一個長江天險作為庇護。
孫權始終拿不下合肥
三國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建立,每一方都有著自己的重要防線。東吳的防線一直停留在了長江周圍,荊州也不例外。孫權若是要北進,那麼合肥必須要作為根據地,旁邊的巢湖可以蓄養東吳水軍。一旦發生戰事,直接守住淮河,便是阻擋了曹魏的進攻。但是孫權的想法不錯,始終沒有實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孫權治國能力非凡,但是打仗確是沒有自己的老哥和老爹的能力強。孫策就曾說過孫權,治國我不如你,但是打仗你不如我。這個的確是個事實。雖然孫權在位那麼多年,卻沒有打過幾次像樣的戰鬥。東吳對於合肥的渴望,總共發動了六次戰爭,但是無奈的是每一次都失敗了。
其二、軍事將領的不同,眾所周知,東吳的將領當中,最出名的便是周瑜,其次便是魯肅、呂蒙陸遜。四人當中,周瑜英年早逝之後,雖然東吳在孫權的帶領下,國力不斷提升,但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卻是不可多見。僅有的便是呂蒙的白衣渡江,將多年的隱患荊州收了回來。此後便沒有多少出名的戰役。反觀曹魏當中,以司馬懿為首,緊隨其後便是張遼、曹仁那些跟隨曹操的將領。各個身經百戰,而且最初都是不顯山不漏水,但是後期的張遼、張郃的一些降將卻在曹魏的歷史上,獻上了不可多得的戰果。張遼威震逍遙津,便是最為有名,這一次的孫權差一點成為了曹魏的俘虜,得虧身邊將領的護衛。
其三、陸軍作戰的實力。曹操之所以能夠統一北方,一是身邊的將領的優秀,另外一個便是軍事實力的強大。被放多少豪傑,差不多都讓曹操收編或者殺死。再加上曹操的身邊的文臣的給力。讓東吳並沒有多少實力可以對比。
另外還有一點便是各自所實行的戰略不一樣。東吳對於合肥總共發動了五次的進攻,這也就變相的加強了曹魏對於合肥防線的認識。屯邊政策的實施,大力增強了合肥的守衛機制。讓東吳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塊肥肉,然後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果東吳拿下合肥會怎樣
這就需要看是哪個階段了,如果東吳早些年間拿下合肥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會形成兩種局面。一種便是魯肅和孫權強調的,穩定根基,一旦天下有變,便可徐徐圖之。那邊是北進,和曹操進行爭地盤。另外一種可能便是,合肥成為雙方飯費爭奪的焦點。因為合肥對於東吳太重要了,不僅是戰略前行的據點,還有便是自己的首都的戰略緩衝地帶。
如果合肥在東吳的經營之下,穩定根基。便可以進可攻退可守。還有便是考驗領導層的能力和戰略規劃了。就算是東吳穩定了合肥,那麼在三國後期,東吳的滅亡無非是在多延續幾年。因為軍事實力的不對等造就了這方面的原因。因此,即使孫權得到合肥,也沒有多大用處。畢竟曹魏的實力在那裡放著,容不得孫權有太多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