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禪歷史上有很多觀點,但從古人眼裡看見的他大多數是個庸人,不然「扶不起的阿斗」怎麼會成了對庸人的戲稱,還一直流傳下來呢。還有一個成語也是因他而生—樂不思蜀,晉王司馬昭滅掉蜀國後,在洛陽設宴招待劉禪,宴會演奏的都是蜀國的歌舞,那場面就如四面楚歌一樣,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司馬昭問劉禪想念蜀地嘛,劉禪樂呵呵的否認讓司馬昭等人哈哈大笑。其實劉禪這種樂不思蜀的態度正是讓他得到善終的關鍵,否則怎能騙過陰險狠毒的司馬昭,這樣看來劉禪還真不是一個傻不拉幾的人。
認為劉禪是庸人的人無非就是說他依靠諸葛亮治國。諸葛亮的確是少有的絕頂聰明,也許正是諸葛亮太過耀眼大家都忽視了劉禪,他為君四十二年,期間諸葛亮只輔佐了他十二年,剩下三十年是他自己獨立處置政務。既如此就看最有資格評價劉禪的諸葛亮怎麼說,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一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也看的透徹,在諸葛亮急於北伐的時候,他也出言規勸,儘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勸與不顧,在北伐決議形成後,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便立馬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也許會有人問他既然這麼有能力為什麼不自己掌權卻事事依靠諸葛亮呢?其實他尊諸葛亮為「相父」不與諸葛亮爭權,除了謹從了先帝的遺囑,還避免了過於緊張的君臣關係。他不但懂得收權,更懂得分權呢,在諸葛亮去世後,他就廢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他開始獨攬大權。你說能做出如此政局安排的人會是庸人嗎?
還有夏侯霸死心塌地為蜀漢賣命這一典例也能反映劉禪的才智,他三言兩語先化其怨,再收其心,感動得夏侯霸一塌糊塗。這可沒有人教他了,那時世間已無諸葛亮。所以說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劉禪能成為執政最長的國君,肯定有其過人之處的,並非扶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