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戰中戰敗並退居白帝城的劉備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為了讓蜀漢延續下去,劉備將諸葛亮從成都召到了跟前,並開始向諸葛亮托孤,劉備稱諸葛亮之才是曹丕的十倍,定然可以治國安邦,平定天下,如果劉禪有成為帝王的才智,就請諸葛亮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才,那諸葛亮可另立他人為帝。諸葛亮感懷於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與信任,當即表示自己定當殫精竭慮的去輔佐劉禪,直到自己死去為止。此後,劉備將劉禪喚到自己身邊,要求劉禪今後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自己一樣。不久之後,劉備就病逝於白帝城,劉禪則繼位為蜀漢皇帝。
而在劉禪登基稱帝后,他按照劉備對他的囑托,將大權盡數交到諸葛亮的手中,諸葛亮要自領益州牧,徹底掌控蜀漢的軍政大權,劉禪沒有出言抗議,諸葛亮要平定南中,劉禪表示支持,諸葛亮要率軍北伐,劉禪也沒有不同意。用劉禪自己的話說,他只需要祭祀拜天,政事交給諸葛亮全權負責就好。或許正是因為劉禪的這種態度,使得蜀漢在劉備去世後還延續了四十年。有人認為,劉禪能做到不猜忌諸葛亮,同時能放權給諸葛亮,後來也遵循著諸葛亮制定的措施,用著諸葛亮挑選的人繼續經營著蜀漢,能如此用人不疑,君臣和諧,可見劉禪算是一代明君。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在劉備對劉禪的遺詔中,還有一句話,說的是丞相諸葛亮曾感歎劉禪很有智慧和肚量,而且真實的劉禪比諸葛亮希望的還要好,如果真是如此,劉備便沒什麼可憂慮的了。看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連諸葛亮都誇讚劉禪聰明,但實際上,結合劉備在托孤時對諸葛亮講的話,就不難看出,如果劉禪真是這樣,那劉備就不用如此擔憂了。在遺詔中,劉備還勉勵劉禪要多讀書,不要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善小而不為。看起來,這些話不太像是遺詔,反而像是家訓。
而曹操在病逝時,遺詔的內容可是完全不一樣的,在曹操的遺詔中,他稱如今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能遵守古代喪葬的制度,而曹操患有頭痛病,很早就戴上了頭巾,在曹操去世後,穿的禮服就像活著時穿的一樣,除此之外,曹操還要求所有將官不得擅離職守,各部衙門必須各司其職,並對自己後宮的嬪妃有了一些交代。不難看出,曹操在臨終前,或許對自己的嬪妾,身後事有所顧慮,但這不過是他身上浪漫主義的體現,但在曹丕身上,曹操從來都沒有表現顧慮與擔憂。
而這正是劉備心中的痛楚,因為在劉備臨終前,他發現劉禪依然沒有成為他想要成為的樣子,正因如此,劉備才會在遺詔中表現出了對劉禪滿滿的不放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才會對諸葛亮說出了那番話,並就此將蜀漢與劉禪一同托付給了諸葛亮。雖然在劉備的話中不能直白地說明劉禪是一個十足的笨蛋,但從劉備的顧慮與擔憂中,我們發現劉禪確實不配成為一個明君,畢竟如果劉禪是一個明君,劉備就不會在劉禪的品德、學習等方面操碎了心,甚至還要將這些稀鬆平常的事情寫進遺詔之中,以加強劉禪的印象。
從智商上,我們可以看出劉禪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區別,但遺憾的是,雖然劉禪智商正常,但他的能力不足,因此,劉禪雖然不愚笨,但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