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代宰白帝城是為何?出於什麼目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代宰白帝城是為何?出於什麼目的

夷陵之戰是蜀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敗仗,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在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之後,劉備退到永安白帝城。

並且,對於劉備來說,之後近一年的時間,他都留下白帝城,而沒有回到蜀國都城成都。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從時間上來看,劉備完全可以回到成都,儘管身體抱病,不過,回到成都托孤,依然是比白帝城托孤更好的選擇。那麼,問題來了,夷陵之戰後,為何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這麼做的原因並不簡單。

首先,劉備之所以一直留在永安白帝城,而沒有回到蜀國都城成都,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為了聚攏潰散的蜀軍。在夷陵之戰,蜀漢和東吳的兵力,都在5萬人左右。因此,雖然陸遜取得了勝利,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全部殲滅蜀軍,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在這場戰役中,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物資喪失殆盡。

在此基礎上,因為部分蜀軍四處潰散,所以劉備選擇留在永安白帝城,以此聚攏這些士兵。反之,如果劉備匆忙逃回蜀漢都城成都的話,那麼這部分潰散的蜀軍,很可能就沒有聚攏的方向,從而真的損失殆盡了。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正是因為聚攏了夷陵之戰中潰散的士兵,加上趙雲帶來的兵馬,促使劉備手中握有接近2萬人兵力的。在此基礎上,劉備得以守住永安白帝城。眾所周知,一旦白帝城被攻破的話,那麼東吳將士就可以深入益州腹地,甚至滅亡蜀漢了。這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最不能接受的結果。於是,聚攏士兵,鎮守永安,成為劉備臨終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雖然在夷陵之戰中敗給了陸遜,可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能抵擋陸遜接下來的衝鋒,蜀漢還有翻盤的可能。反之,如果劉備自己逃回成都,夷陵之戰帶給蜀漢的損失,很可能就不是數萬大軍的傷亡了。另一方面,劉備之所以沒有回到成都,是為了反攻東吳。對此,可能有人要問了,夷陵之戰中,蜀漢傷亡慘重,怎麼還有實力反擊東吳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夷陵之戰後,東吳和曹魏矛盾激化,雙方逐漸兵戎相見。而這,無疑給了劉備捲土重來的機會。

公元222年十月,也即夷陵之戰結束後,孫權選擇背叛曹魏。在此之前,孫權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曾向曹操俯首稱臣。現在,陸遜打贏了夷陵之戰,蜀國這邊的威脅得以解除,孫權也認為不必再向曹丕稱臣了。對於孫權權的欺騙與背叛,曹丕十分惱怒,又下《伐吳詔》鼓勵將士們曰:「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東吳和曹魏之間的關係變化,尤其是曹丕征討東吳的消息,劉備肯定會及時獲悉的。於是,劉備留在永安白帝城,很可能就是等待曹丕征討東吳的走向。公元222年,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 ,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不過,東吳還是艱難化解了曹丕三路征討東吳的戰役。

最後,在筆者看來,如果曹丕三路征討東吳取得了勝利,甚至直接攻入到東吳境內。那麼,此時坐鎮白帝城的劉備,完全可以率領手中的2萬兵馬,以此反攻東吳。雖然規模上不如夷陵之戰,但是,只要曹丕可以吸引東吳主力,劉備這一邊完全可以渾水摸魚,甚至收回關羽大意失去的荊州。當然,非常可惜的是,曹丕三路大軍討伐東吳,沒能取得戰略上的勝利。不過,不管怎樣,劉備一直留在永安白帝城,還是給了孫權非常大的壓力。就孫權來說,聽聞劉備駐紮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請和,劉備同意。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夷陵之戰中,雖然是東吳一方獲得了勝利,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勝利一方的孫權主動派遣使者到劉備這邊請和。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劉備一直停留在白帝城,給孫權帶來了不小的威懾。特別是在曹丕征討東吳的背景下,劉備這一舉動所帶來的威懾,顯然是放大化了。而這,意味著之後蜀漢和東吳的結盟上,前者可以保持主動,至少不會因為兵敗夷陵而處在下風了。進一步來說,劉備一直留在白帝城,而不是回到成都,可謂是充滿智慧的一招妙棋,不僅避免東吳趁勢擴大戰果,乃至於消滅蜀漢的奢望,還威懾孫權,促使其主動使者請和,為之後蜀吳聯盟的恢復奠定了良好基礎。總的來說,夷陵之戰後,劉備雖然銳氣受挫,不過,一向堅毅的劉備,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最後的努力,以此為元氣大傷蜀國謀取更多的好處。正如《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所言:「(劉備)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