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托孤時說“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在托孤時說“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

公元223年4月,春天的氣息已經沾染了整個國土,劉備的住所永安宮內有些許的春意,可是身為住所主人的劉備卻並沒有被這春意所感染。

諸葛亮、李嚴奉命帶著太子劉禪,來到這有些陰冷的永安宮,一同前來的,還有劉備的次子劉永。劉備面色憔悴,深深地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於是有了托孤的想法。

他在病床前告訴諸葛亮:「若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身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則君可自取。」如果才能比曹丕要高很多,並能安定國家,如果孩子劉禪能夠有被輔佐的天分,請先生您好好輔佐他,如果不能,請您取而代之。

然後劉備憋著最後一口氣告訴他的孩子們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先生,然後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關於遺囑的兩個觀點爭議

劉備這位梟雄,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了諸葛先生,而關於他托孤的遺囑,經過後人的品閱研究,出現這樣兩個觀點。

第一種是如果劉禪自己沒有才能領導天下,就連諸葛亮的輔佐也不能讓他成功,那諸葛亮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而第二種觀點則是,如果劉禪不值得被輔佐,那麼可以選擇他另外的兒子進行輔助,這個天下依舊是劉家的天下。

相信大家看到劉備托孤的遺言,那一句「則君可自取」就會默認為第一種觀點是對的,如果劉禪真的不堪重任,那麼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也可以讓蜀國江山發展得很好,劉備又是一個仁慈善良的君主形象,他完全有理由將天下托付給諸葛亮。

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又有哪個君王是真正的仁慈善良?真正仁慈善良的人是坐不上君王這個位置的,因為他們要面臨的是血腥殘忍以及生命的各種考驗。尤其是在亂世之中成長起來的劉備,真的會有人以為他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傻白甜」嗎?

我們再來看劉備在臨終前托孤這一番遺言所代表的真正目的,他是想要給兩位兒子強調諸葛孔明的地位,把諸葛孔明捧得高一點,讓孩子們意識到他真的可堪重用,不去信那些奸邪小人。

從古文角度分析劉備托孤所代表的觀點

劉備在托孤時說了那句「君可自取」就讓他的遺囑有了最大的不可理解之處,的確有人默認為是您可以自己取而帶之,但是在古文翻譯裡卻不止這一個意思。

首先對於「自取」的翻譯,自取不一定是自己取而代之,也有可能是自己從其它的孩子中選一個。劉備不止劉禪這一個孩子,只是劉禪他佔了長,在嫡長子繼承製盛行的古代,劉備的思想難免受到局限,不看孩子才能只看他的身份最後定下繼承人,所以劉備也不知道這個孩子能否堪當重用。

或許劉備當時的意思是,蜀國的江山得之不易,都是靠著大家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得來的,不能因為一個不堪重用的君王而完全淪喪掉。如果劉禪他自己太過愚鈍,才能不夠,連先生你也無法輔佐他,那就請您在我其它的兒子裡面選舉一個能夠堪當重任的孩子來繼承這江山吧。

其次,對於劉備托孤的遺囑也有可能需要換個思路,我們都把問題集中於「君可自取」這四個字,但是如果他的自取對像根本不是諸葛亮或兒子中的一員呢?那麼重點就到了第一句「若才曹丕十倍,必能安國,終身大事」。

仔細想想,劉備和諸葛孔明到底是什麼關係?是上級和下級,當然更超越了上級和下級,畢竟劉備在去世時需要誠懇地請求諸葛孔明去帶一帶自己的孩子。就有點像現在的合同,一個是委託人,一個是被委託人。而他們想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幹掉曹丕,讓國家統一安定。

所以「君可自取」或許取的是曹丕的性命,諸葛孔明有才華,曹丕也很有才華,諸葛孔明能幹掉曹丕自己取而代之,成為大蜀國的智囊團,又幹掉了對立的政權,這是劉備的終極目標。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劉備實在是一個太過殘忍陰險的人。如果諸葛孔明最後幹掉了曹丕,蜀國就會統一,但是諸葛亮也會功高蓋主終有一天成為後人們的肉中釘眼中刺,最後被除之而後快。

小小感悟

不知道劉備的內心是一個怎樣的想法,畢竟人已經真正去了。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劉備絕不是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讓劉家的江山改名換姓,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這種想法,簡直就是無稽之談。作為一個君王,劉備是合格的,他足夠的殘酷無情,很像現在壓搾員工們的資本家,但是如果把劉備看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個人絕對是不合格的。

如果我們再天真地想一想,或許劉備當時沒有想這麼多,他只是單純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器,希望諸葛亮能夠好好地教導他們,希望江山永固。再或者他當時已經病得糊塗了,說不定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些事情,只是憑著他最後的潛意識做出決定,只是想讓孩子上位,讓諸葛亮用心輔佐。

不管如何,劉備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為自己打下的江山考慮,也在為自己的兒女們操心,是一個領導者的悲哀,也是身為人父一生的辛勞。

不知道劉備在人生中最後的時光裡過得開不開心?畢竟他的一生是有重量的,是充滿了責任的,不可以隨便逃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