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長統: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之一,為何不被曹操賞識?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仲長統: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之一,為何不被曹操賞識?

對仲長統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仲長統(字公理)出生於公元180年,是山陽郡高平(今山東鄒城)人。東漢末年的哲學家、政論家,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之一。

一、名聲在外,不被曹操賞識,隨之潛心著述。

仲長統自幼聰慧、善思、好學。博覽群書、勤學苦讀,使得仲長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文章寫得越來越好,名聲也越來越大。

成年後的仲長統,既表現得才華過人,又彰顯著性格上的豪爽灑脫、不拘小節,被時人稱之為「狂生」。

當時,一些州郡想聘他為官,但仲長統都以健康原因為借口而拒絕了。後來,時任尚書令的荀彧聽說了仲長統的大名,就舉薦他為朝廷的尚書郎。

之後,仲長統雖參與了曹操的一些軍事活動,但沒能得到曹操的格外賞識,只好本職於「尚書郎」,學習研究,著書立說。

二、「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唯物史觀的提出及其內涵。

仲長統注重分析研究既往的經驗教訓和時下的現實生活;強調「唯人事之盡耳,無天道之學焉」;注重「人事」的作用,否定「天命」、「上帝」對社會發展變化的統攝作用。

仲長統在其所著述的《昌言》(共計三十四篇,十多萬字)中,提出的「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唯物觀點,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仲長統這一觀點的內涵是什麼呢?

1、社會生活順「天」,在「人」為。

仲長統認為,「天」就是自然。上天本身沒有人們所說的什麼意志和目的。「天」的運行活動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會根據人的指令、要求作出這樣或那樣的改變。

為此,人們的社會生活就應該順應「天時」。如種植莊稼,只要按照時令及時播種,過程中勤於管護、照料,自然就會有好的收成。收成的好壞與「天命」無關,關鍵在於耕作者的付出情況,看你是否充分發揮了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他反對將自然界中的一些客觀存在的、明白與否的現象,與人世間同樣客觀存在的所謂「吉凶禍福」牽強地聯繫在一起。

2、政權更替由「人」,不由「天」。

封建宿命論思想,尤其是「宗教神學」宣稱,一個王朝的興衰是由「天命」決定的。但是,仲長統卻與時人「背道而馳」,旗幟鮮明地反對這一觀點。為此,有人說,這在兩漢歷史上,是「破天荒的卓見」。

政權的更迭、得失,取決於人為因素。一些人,通過努力,奪取了天下,成就了霸業,是由「人事」所致。反之,一個王朝從盛世轉向衰落,乃至於毀業亡國,也是由「人事」所為。

與此同時,仲長統批判了「神學主義」者。他認為「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亂迷惑之主,覆國亡家之臣也」(《群書治要》)。

對於影響政權存在的社會危機的出現,他認為:

「彼後嗣之愚主,見天下莫敢與之違,自謂若天地之不可亡也;……,騁其邪欲,君臣宣淫,……荒廢庶政,棄亡人物,……怨毒無聊,禍亂並起,……,土崩瓦解,一朝而去」。

也就說,統治者的驕奢淫逸、腐化墮落,以及他們對人民的橫徵暴斂、殘酷壓搾,招致了人民的反抗,導致了政權的瓦解,進而喪失。

3、措施抉擇靠「人」,不靠「天」。

治國理政,發展建設,應該制定什麼樣的政策方針、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只要切實考察瞭解了現實的情況,並予以認真分析研究,然後就可以得到如何「損益」的答案。正確對待眼前及以後的客觀形勢,當損則損,該益則益,以暫時的陣痛換取長久的穩定和發展,而不應該幻想著通過求「天」問「神」可以解決問題。

為此,仲長統主張,一切治理社會的措施政策、法律法規,凡是對當下、對現實生活能夠正確引導、有著積極作用的,就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意義,必須堅持;否則,就應當斷然放棄或堅決抵制。

對以前有著實際效用,但是現今已經不能發揮作用的,就必須改變。如果改變後,還不如從前,就應當予以恢復、還原既往。

這種以「實用性」抉擇方針政策的觀點,對於破除「神學迷信」思想、確立客觀認知社會的觀點,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結語:

仲長統否決「宗教神學」和「天命主宰」,主張「人事為本」的唯物思想觀點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受到了後人的高度評價。

清代的文獻學家、藏書家嚴可均這樣評價仲長統:

「然其闓陳善道,指荷時弊,剴切之忱,踔厲震盪之氣,有不容摩滅者。繆熙伯方之董(仲舒)、賈(誼)、劉(向)、楊(雄),非過譽也」。(《全後漢文》卷八十八》)。

但是,仲長統的正確主張,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社會環境裡是難以實現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