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揭秘:誰真正堪稱是三國時代的常勝將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揭秘:誰真正堪稱是三國時代的常勝將軍?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曹操排在第十位。」這是在老百姓心中三國英雄的座次。陳壽《三國誌》將趙雲與關,張,馬,黃共列為一傳,是為《關張馬黃趙傳》,羅貫中《三國演義》把趙雲加工誇張為五虎上將,說他智勇雙全,德才兼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代表。但由於在《三國誌》等史書記載中,趙雲的戰績比較少,尤其是缺乏統率大軍、獨鎮一方的表現,人們對歷史上趙雲為將的真實能力產生了質疑。加上演義描寫和民間流傳裡趙雲的聲譽和威名太盛,導致不少人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堅定的貶趙派,對歷史上的趙雲嗤之以鼻。

雖然《三國誌》裡關於趙雲的戰績記載很少,但蜀書與魏書、吳書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歷史資料;加上陳壽著《三國誌》以魏為正統,整部蜀書都相當簡略,對關、張、馬、黃、趙的戰績記載都很少,因此不能憑此而否定趙雲。陳壽將這五個人同列一傳,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至於陳壽最終的評價,顯然是對趙雲的高度讚譽而非貶低。因此,趙雲在歷史上的能力雖然不能與演義中那樣相提並論,但肯定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出色將領,絕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平庸。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生年不詳。最初(年代無法確定)趙雲為本郡所舉,率本郡人馬投靠公孫瓚,公孫瓚問趙云:「聽說你們冀州人都願歸順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能夠拯救大難的人。百姓遭受的痛苦,就像是被倒吊起來一樣。我們冀州的百姓,只是嚮往仁政,並不是輕視袁紹而親附將軍。」劉備見到趙雲後,認為他膽識出眾,便用心交結。於是趙雲就隨劉備到平原國,為他統領騎兵。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也許是命中注定,趙雲在鄴城又碰到了當時被曹操殺敗投靠袁紹的劉備,於是幫劉備秘密募集數百人皆稱劉備曲部兵馬。趙雲似乎找到了他所追求的仁君,從此跟隨劉備走上了振興漢室的功業。

趙雲投效劉備後參與過的,有史料記載的大小戰役:博望坡之戰,生擒夏侯蘭;當陽之役,從5000虎豹騎中保護並救出了阿斗和甘夫人,但是劉備兩個女兒被俘;赤壁之戰後,趙雲隨劉備奪取桂陽、長沙等四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前,命趙雲兼任留營司馬,並且因為趙雲為人嚴肅穩重,特任趙雲掌管內事。孫權知道劉備入蜀就大遣船隻迎接孫夫人。孫夫人也沒打算空手回去,準備帶著後主回娘家。但被趙雲張飛所發覺,立即進行攔截將後主奪回。趙雲再救了一回阿斗,使其免了淪為人質的厄運。

西川之戰,諸葛亮率領趙雲,張飛分路進攻西川,至江州,破巴郡等,趙雲自外水至瀘州,分定資中、嘉眉等地,最後在成都會師,合圍成都;漢中之戰,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至漢中,趙雲破其軍於漢水(成語:偃旗息鼓,即出自趙雲身上)。漢中之戰打敗曹操後終於確立了三足鼎立之勢,經過多年的努力劉備成了一方之霸主,但蜀漢大將關羽由於一時疏忽丟了荊州三郡以身殉國。)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因為憤恨孫權襲擊殺害了關羽,準備進攻孫權,趙雲勸劉備說:「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如果先滅掉魏,則孫權自然歸服。如今曹操雖然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曹丕竊奪了漢朝的皇位。我們應當順應民心,盡早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利於征討凶頑叛逆,函谷關以東的義士,一定會自帶軍糧,驅策戰馬迎接陛下的正義之師。我們不應置曹操而不顧,先和孫權開戰。兩國戰端一開,不可能很快結束,這不是上策。」但劉備不聽,隨即東征,留趙雲督江州。次年劉備大敗秭歸,趙雲乃進軍至永安以保衛先主,吳軍退卻。

夷陵之戰後趙雲追隨半生的仁君劉備病逝在白帝城,後主繼位。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趙雲與鄧芝往拒曹真。建興七年(229年)趙雲病逝,其長子趙統繼承爵位,做到虎賁中郎,督率統領軍隊。趙雲的次子趙廣,任牙門將,跟隨姜維在沓中,戰死疆場。

趙雲加入劉備集團後,直到病逝,基本上沒有提及他有失敗的經歷。值得一提的是,趙雲忠、義、仁、謙,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勸劉備將成都田宅歸還百姓」、「力諫劉備伐吳」,都是戰略層面上的眼光,是具備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見識上比一般謀士參謀還要強,這對於一名武將而言實屬難能可貴。因此,三國時代的趙雲,雖然表面風光不及眾人,稱其為當時的常勝將軍應該是恰當的。

這就是歷史中真實的趙雲,我們往往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忽略了一些三國時期的人物。趙雲雖然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不是很多,但是這卻磨滅不了他常勝將軍的稱號。歷史已經過去,許多東西還需要我們深度挖掘才可以考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