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劉備打孫權曹丕為什麼不作為?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劉備和孫權因為關羽爆發過「夷陵之戰」,曾經的盟友成為不死不休的敵人,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那身為局外人的曹丕當時為什麼不選擇趁機渾水摸魚,出兵攻打孫權又或者協助孫權一起攻打劉備呢?
其實這裡有兩個原因:孫權的「漢臣」身份;孫權投降了曹丕;正因為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導致曹丕在夷陵之戰中沒有大的作為,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關羽被殺後,孫劉聯盟事實上瓦解。此後的兩年時間,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且都說自己是正統。於是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就出現了兩個皇帝——魏帝曹丕和漢帝劉備。至於孫權,他沒稱帝,也沒稱王,他的名號仍然是「漢驃騎將軍」。
注意,孫權當時的這個官職,是東漢的驃騎將軍,他在名義上仍然奉漢獻帝劉協為主君。他並不承認曹丕和劉備的皇帝身份。也就是說,孫權當時是個黑戶,而且還是個有實力的黑戶。曹劉兩方不管誰拉攏他,誰就能向天下昭示,自己才是正統皇帝,而對面的那個則是僭越稱帝的賊人。
我們知道,孫劉聯盟破裂,關羽被殺,劉備是不可能跟孫權和解的。而劉備據益州,易守難攻,並不怕曹丕主動攻他。他可以專心的對付孫權。劉備的這種地理優勢,孫權沒有。他受到魏漢的雙重夾擊,且孫劉大戰在即,此時孫權萬萬不能再得罪曹丕。所以,孫權在關鍵時刻就投降了曹丕。
前面說了,曹丕很看重孫權的投降,因為只要孫權投降,即便只是名義上的假投降,這對他曹丕來說,也都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所以,當孫權的使者來到洛陽後,曹丕很是心動,想也沒多想就接受了投降。
期間,謀士參謀劉曄(漢室宗親)反覆勸曹丕不要接受投降,他認為:孫權動機不純,現在害怕受夾擊來投降,必定不是心悅誠服的歸順。既如此,為什麼要接受呢。並且劉曄還大膽的預測,如今蜀吳兩國結仇,這正是我們大魏藉機漁利的好時機!先滅孫權,孤立劉備,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
吳絕在江、漢之表,無內臣之心久矣。陛下雖齊德有虞,然丑虜之性,未有所感。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三國誌·劉曄傳》
按理來說,劉曄的建議是可行的。因為曹操當年無法消滅孫劉,就是兩人報團聯手跟曹操對抗。現在孫劉鬧掰,這可是十幾年難得一遇的好機會。天上掉餡餅,不撿豈不是可惜?
然而,曹丕對劉曄的想法卻不認同,否定了他的建議。曹丕認為,我現在最缺的是名分,要利用名分證明自己取代漢獻帝劉協的合法性。現在孫權既然來向我投誠的,我就得把握機會,如不然,以後天下誰還服我?
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傅子》
劉曄見自己說不動曹丕,就再勸道:機會不可失!現在只要我們攻吳,劉備如果知道我們要出兵攻打孫權,那他肯定樂見其成,正好可以一起胖揍孫權。只要滅了孫權,劉備僅一州之地,滅亡只是問題。
可惜,曹丕還是不聽,他最終接受了孫權的投誠,而且決定封孫權為吳王。
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傅子》
待這一系列封賞完成後,東吳改旗易幟,名義上變成了「魏土」。而在當時的漢地十三州中,不服王化之地,就只剩下劉備的益州一處了。這個結果,就是曹丕想要的結果。如果僅從這個結果來說,曹丕的目的達到了。
所以曹丕為何不打孫權?答案就是:當時曹丕篡漢稱帝,非常不自信,很看重名分。孫權的請降給了曹丕最想要的名分。他權衡利弊,認為名分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就沒有渾水摸魚打孫權。那麼曹丕既然不願意攻打孫權,那為什麼不和孫權一起打劉備呢?
其實這個問題,曹丕問過劉曄的意見。
(曹丕問劉曄)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乎?——《傅子》
曹丕當時問劉曄:孫權來降,我不想因為打他而失了天下民心。現在我想打劉備,你認為是否可行?
劉曄直接說道:劉備離我們遠,孫權離我們很近。而且現在是劉備想打孫權,不是孫權想跟劉備打。如果劉備聽說我們去打他,他就不打孫權了,孫權也有可能幫劉備。但我們打孫權就不一樣了,因為劉備打孫權是必定的,只要我們趁機行動,劉備一定不會去救孫權。
(劉曄)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定之勢也。——《傅子》
最後,曹丕採納了劉曄前半段的建議,但沒採納打孫權的建議。於是,他就沒打劉備。從最終結果來說,是曹丕錯了。因為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孫權就是一場假投降,打退劉備之後,他就跟曹丕鬧掰了。
曹丕想要名分,但孫權做的絕,他連名分都不給曹丕,把曹丕被騙得很徹底。而曹丕在一怒之下發動了南征,敗得很慘。就在曹丕南征前,劉曄勸他不要打孫權。因為時機已過,現在沒機會了,可惜曹丕還是沒聽他的意見。
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三國誌·劉曄傳》
總的來說,曹丕沒有在夷陵之戰期間渾水摸魚打孫劉,沒別的特殊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名分很重要。以他的智商來說,他肯定知道孫權只是暫時的委曲求全。但是,他當時是新君繼位,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所以他在權衡利弊後,就做出了在後來人看來極為不明智的決定。
他這就是犯了典型的分不清楚問題的重點何在的毛病。至於不打劉備,是因為蜀地遙遠,打劉備會得不償失。綜上所述,因為這些原因,才讓曹丕最終沒有採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