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備打敗仗投靠袁紹,袁紹為何還出迎200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三國之中,,曹操出身門閥大族,孫權出身貴胄之家,而劉備卻出身市井貧民。他少小貧苦、孤單,無資財和社會背景,赤手空拳,憑借亂世而起。他奔逃轉戰於多個地方,備受顛沛流離之苦。半生戎馬奔波,年到半百,還寄人籬下,寸土未有。在劉表的荊州痛哭自己年華已逝,脆弱的像個孩子。但是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堅持,硬生生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
而他更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劉備戎馬一生,從一個無名小輩而變為蜀漢帝王,這其間有太多的坎坷。但劉備憑藉著「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寬仁愛民,審時度勢,周旋於諸多軍閥之中,屢敗屢戰且愈挫愈勇。折而不撓的精神,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壯志,從而讓劉備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
根據《三國誌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也只有「中山靖王之後」的頭銜,既缺少政治資本,又沒有經濟實力。所以在亂世爭雄中的劉備卻始終保持低調,既不敢像曹操那樣吟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言,也不敢像呂布那樣發出「漢家城池,人人有份」的聲討之聲,只能始終如一的表現著自己的仁者本質。
劉備早些時候並沒有地盤,總寄人籬下,他的謹慎之心就更是無處不在了。然他的謹慎並非一味的膽小怕事,他還是很善於審時度勢的,該出手時就出手。如參與董承的「衣帶詔」的事件,劉備也清楚這是很危險的舉動,但他更清楚明白,自己是以信義號召天下的,作為帝王后裔,仁義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絕對不能因此而見笑於天下。
他白手起家,二十多年風雨,受過多少辱,當初呂布偷襲奪取了他的徐州,卻又反過來邀請他駐守小沛,關張兄弟意不能平,他輕描淡寫地接受了。在曹操這個亂世奸雄面前,他偽裝成一副忠厚模樣,不但保住性命,還順利取得曹操的信任和認可,更從曹操那裡獲得了獨領一軍的權力。
《三國誌》:「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袁紹親自迎出二百里地!劉備敗軍之將前來投靠,何至袁紹與此?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劉備還是袁紹長子袁譚的恩人。再說了,劉備當時視曹操為死敵,曹操是袁紹統一全國的大敵,官渡決戰一觸即發,袁紹對劉備的到來當然很歡迎。
劉備從最初的一名社會底層的織席編履無名小輩,最終能榮登九五之尊的位置,成為蜀漢帝王,這在三國那個時代已經算是一個奇跡了。劉備一生都志在匡扶漢室,然而漢室傾垂,天道有常,唯獨有賢德之人才能立足於世,這已成為了公論。而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劉備如果以正義之道前進,再去迎王者以保全漢室,顯然已無路可走。在非常時期,劉備能不拘於時,接受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並發出如撥雲而見日月的感歎,從而聯吳抗曹,鼎足三分,不能不說這是其權變之心所產生的良好效果。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號魏國。此時的漢朝已經消亡,劉備的興復漢室的夢想也一度成為了泡影一般。但是在這時他在群臣的上表下建號帝國,登基座上皇位。劉備順應時事,適時而變,在蜀中稱帝,是符合當時的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