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托孤為什麼還選了李嚴?選擇李嚴是對是錯?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劉備白帝城托孤,在《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這一過程花費了不少文筆:劉備如何苦口婆心地告誡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如何千叮萬囑地向孔明托付蜀漢大業,孔明又如何聲淚俱下地表述自己鞠躬盡瘁的決心,堪稱古代君臣關係的楷模。然而,相較於《三國演義》,正真歷史上的白帝城托孤,可能並沒有演義裡那麼簡單,還充斥著各種複雜士族集團的利益關係。劉備除了托孤給諸葛亮,還有一個經常被後人遺忘的角色——李嚴。
說到士族集團,就不得不說說劉備的第一塊領地——荊州。劉備當年投靠劉表時,身旁就有一位荊州的大「關係戶」——諸葛亮。據《襄陽耆舊記》記載,在荊州襄陽一地,蔡氏家族的勢力最盛的一支。有一名士名叫蔡諷,他的長女嫁給了黃承彥,也就是諸葛亮的岳父;他的次女嫁給了荊州牧劉表;他的兒子是漢末著名將領蔡瑁。諸葛亮本身就好結交當世名士,又和劉表家族多少沾上了親戚關係,不過《三國演義》中似乎沒有去特別刻畫諸葛亮和劉表的來往。如此可見,孔明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似乎是自謙之詞。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一方面,他急需要一位謀士參謀為他出謀劃策,還有一方面,就是需要一個人來幫助他在荊州立足。在荊州寄劉表籬下,以及赤壁之戰後,領荊州牧佔領零陵、桂陽、長沙等郡的日子裡(劉備「借」荊州,《三國誌》記載只借了荊州南郡的一部分),劉備招納了很多謀臣著名將領,比如龐統、楊儀、黃忠、魏延等人,也因此形成了逐漸荊州的士族勢力。
後來,益州牧劉璋在法正和張松的建議下,迎劉備入進益州。不料,引狼入室,劉備反目,與劉璋開戰。建安十九年五月,劉備圍攻成都,劉璋為百姓安危而請降,從而益州各郡皆歸劉備所有。孫權想鞏固自己在南方的勢力,既不想看著留守荊州的關羽勢力做大,又想將劉備趕出荊州,確保東吳的安全。建安二十四年,孫權與曹操的大軍南北夾擊,呂蒙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從此,劉備集團永遠失去了荊州,而荊州士族勢力,失去了原有的領地,只能待在益州這一塊。而益州也有自己的士族勢力,代表人物即是李嚴。
李嚴是南陽人,早期投奔於劉表,後曹操擊敗劉表後,西奔至蜀,一直在劉璋手下效命,直到劉備攻蜀,李嚴在綿竹抵擋不住劉備,便投降。劉備在益州算是外來戶,為了站穩腳跟,就要拉攏益州勢力,當然要提拔、重用益州的原有勢力人員,而李嚴不僅有政治能力,還有軍事才能,《三國誌·李嚴傳》有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時先主在漢中,嚴不更發兵,但率將郡士五千人討之,斬秦、勝等首。」僅以五千人就擊敗了數萬盜賊,可見是位將才。因此,他就成了益州士族的首選,仕途上屢次遷升,平步青雲。
還有一人也得到重用,便是法正,法正多次為劉備獻奇謀,《三國誌》作者陳壽贊其可比曹操帳下程昱、郭嘉。從益州士族選托孤重臣,他絕對是一位有力的競爭者,可惜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劉備為其傷感哭泣多日。
所以,在白帝城托孤時,諸葛亮和李嚴作為兩個士族的代表人物得到了重用,既是照顧這兩個士族的固有勢力,更是使雙方勢力相互制衡。劉備在世時,雙方士族敬重劉備,不會產生太大的摩擦,而劉備逝世後,士族之間便會明爭暗鬥,相互掐架。李嚴要求諸葛亮給他劃出巴州五郡,想自己開府和諸葛亮的勢力對抗,諸葛亮自然不會同意。而後李嚴又在軍中故作傳言,說司馬懿以高官厚祿來誘惑他,諸葛亮得知李嚴用意,便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諸葛亮一直以大局為重,不願與李嚴鬧翻,處處依著李嚴。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押運糧草,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諸葛亮只好退兵。李嚴聞諸葛亮退兵,故作驚呼道:「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此舉意在「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但是他又上表後主說道:「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諸葛亮見其前後不一,推卸過失,終於忍無可忍,向後主上表彈劾曰:「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 大意是說「以前只是認為李平(公元230年,李嚴改名為李平)本性不過是為了得到一些榮譽、利益而已,哪料到他竟然存有顛倒是非之心,以致如此。如果這種情況再延遲下去,將導致禍敗」,於是將李嚴貶為平民。
《三國誌·李嚴傳》記載:「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大意是說,李嚴一直以為諸葛亮會為他官復原職,如果後人上任,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在公元234年,聽聞諸葛亮的死訊,李嚴也激憤而死。
縱觀李嚴一生,他的做法,主要還是為了限制諸葛亮荊州士族的壯大,以及為自己謀求私利,讓益州士族能與之抗衡。李嚴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重臣,可惜權力一直被打壓,不能和諸葛亮搞好關係,未有機會施展拳腳,最終失敗。如果他能主動率領益州士族和荊州士族示好,齊心為蜀漢,不知道蜀漢會不會是另一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