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征戰一生,佔領益州,三分天下。最後在與東吳交戰中失利,病死在白帝城。臨死之時,他托孤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劉備一輩子善於偽裝,臨死之際還要裝一下子,於是「大度」地說了一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諸葛亮必要時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把諸葛亮嚇得急忙跪在地上,表示要盡全力輔佐劉禪,「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當然最後他也是這樣做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劉備托孤可不是只托孤給諸葛亮,當時還有一位大臣叫李嚴,也是托孤大臣。《三國誌》記載,「先主病篤,托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劉備明知道諸葛亮和李嚴關係不好,為什麼還要同時托孤給這兩個人呢?是因為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了嗎?
劉備之所以安排李嚴也當托孤大臣,是因為劉備很看重李嚴的能力。建安23年的時候,在郪縣發生了規模不小的農民起義,而郪縣就是劉備統治的。眼看起義的規模越來越大,而劉備正在漢中忙於軍務,沒有精力顧及郪縣。這個時候是李嚴,帶著五千多名士兵,打敗上萬人馬的起義軍,還滅了匪首高勝和馬秦。
由於李嚴平叛有功,劉備升任李嚴當犍為太守。李嚴不負劉備重托,在擔任犍為太守期間,興土木,修水利,整頓吏治,使得當地經濟繁榮,政局穩定,從為官者到普通百姓,都對李嚴的作為給予好評。看著李嚴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劉備自然沒有虧待他,從太守的位子上又提拔到朝廷中樞,擔任尚書令、中都護,並且在臨終之際選擇李嚴為托孤大臣。
同時,劉備選擇李嚴當太守還與當時蜀國的形勢有關。劉備在益州算是外來戶,如果要想在益州站穩腳跟,獲取當地勢力的支持很有必要。諸葛亮是同劉備一起進的益州,被後人稱為「荊州派」,而李嚴為代表的是當地的「益州派」,如果只讓諸葛亮當托孤大臣,那麼益州派的人肯定會心中不服,甚至會引起動亂。所以劉備任用李嚴為托孤大臣,也是為了穩定蜀漢局勢,團結當地力量。
人總是會變的,在李嚴剛當上托孤大臣的時候,兩個人惺惺相惜,願意共同復興漢室。但是後來李嚴開始墮落了,「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李嚴後來改名李平),只想著榮華富貴。對於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李嚴也是消極應對。後來李嚴還提出「以五郡為巴州刺史」的無理要求,被諸葛亮拒絕了。
有一次諸葛亮北伐,李嚴負責軍糧的運輸。因為天氣不好,軍糧沒有按期運到前線。俗話說「兵馬不動,糧草先行」,誤了軍糧可是大錯。但是李嚴非但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還想著擺脫自己的責任,想把錯誤扣到諸葛亮頭上,「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更過分的是,李嚴還惡人先告狀,給後主劉禪上書,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也就是說大軍撤退是自己的計謀,為了誘敵深入!諸葛亮也生氣了,兩個人撕破了臉,直接把李嚴發佈命令的書信都呈給了劉禪。知道真相的劉禪將李嚴貶為了平民。
諸葛亮和李嚴如果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地協調荊州派和益州派兩大派系的力量,保證蜀國的安定,說不定復興漢室都有希望!可惜李嚴欲蓋彌彰,犯了錯誤還想著遮掩,最終兩個人的內鬥也消耗了蜀國國力,留給後人無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