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劉備和東吳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後人對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評價。當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劉備被東吳的陸遜以火攻擊敗,幾乎全軍覆沒。不過東吳也一樣損失慘重,僅人員就損失了上萬。這一仗,蜀漢和東吳兩敗俱傷,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格。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的曹魏坐收漁利,實力更加強大。
那麼,如果劉備不採取攻打東吳的戰略,與東吳修好,共同伐魏,局勢是否能夠改觀呢?甚至說,有可能興復漢室嗎?答案是局勢是肯定會好得多,不過興復漢室的機會比較渺茫。
這是因為,在當時三國的局勢中,劉備只佔有益州一州之地,而孫權也不過佔有半個荊州、揚州和交州,地廣民稀。兩國加起來也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和孫權的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聯合起來,共抗曹魏。這是兩國唯一正確的戰略,而劉備不採取這個戰略,發動夷陵之戰是在戰略上完全錯誤的。就算是劉備打敗了東吳,也只會得不償失。幸虧當時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進攻東吳,這才使得曹魏失去了在當時統一天下的機會。
那麼,劉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和東吳聯合,共抗曹魏,就會興復漢室了嗎?我們說,雖然這是唯一的機會,可這個機會比較渺茫。
首先是實力相差懸殊,我們已經知道,在土地上,曹魏就佔有了十分之七的土地,而在人口上,曹魏也佔優勢。經濟開發程度上,曹魏所擁有的土地開發比較成熟。在軍隊上,曹魏的軍隊數量比蜀漢、東吳的數量佔優勢,而且曹魏擁有一個其他兩國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它擁有優良的馬場,編製有數量眾多,戰鬥力極強的騎兵部隊。
其次,蜀漢丟失了荊州之後,就只剩下蜀中北伐一條道路。而蜀漢和東吳北伐的戰場遠隔千里,相互配合不易。比如,在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和東吳也進行過配合。可是由於配合不力,讓曹魏得以各個擊破。曹魏一般在關中以防禦拖住諸葛亮,而在江淮一帶,只要東吳脫離水軍的掩護範圍,曹魏就以強有力的突擊打垮東吳。
因此,蜀漢和東吳想要共同北伐是極其困難的。這裡不但要有共同的謀劃,還要碰運氣。這個運氣問題就很不好說了。
第三,在奪取荊州之後,東吳已經失去了北伐的能力。東吳奪回荊州,看似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改善了自己的戰略形勢。可是,其實它已經由戰略攻勢轉入了戰略守勢,採取了保守的策略。
我們可以看到,當呂蒙向孫權建議奪取荊州的時候,就說奪取了徐州要投入大批的力量,很難守住。那麼,東吳奪取了荊州,將原來關羽承擔的防線承擔起來。這使得本來就不足的兵力更加分散。在這個時候,東吳還有多少力量去奪取徐州,更不要說奪取之後守住它了。因此,想要東吳去全力北伐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四,劉備北伐雍涼應該是能夠獲得一定的成果的,可是這種戰果不是決定性的。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戰亂下,經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人口也因為戰亂,大批逃亡死亡,整個雍涼地區可以說是一片曠野。劉備就算奪取雍涼,短時間也難以成為繼續向關東進攻的基地。
如果劉備不能拿下雍涼地區,在關中和曹魏展開拉鋸,那麼劉備軍隊的後勤補給線通過秦嶺,會遭遇很大的困難。再加上對方優勢的騎兵,劉備的以山地步兵為主的軍隊很難對付。所以說,劉備北出秦川並不容易。
第五,由於東吳背信棄義,襲取荊州,擒殺關羽,使得蜀漢對東吳心存疑慮,雙方互相戒備,難以投入全力北伐。我們可以看到,在諸葛亮時代,雖然諸葛亮大力開展外交工作,與東吳重新聯盟,可是對東吳依然有所防備。
在蜀漢和東吳的交界,蜀漢一直駐守著一支精銳的軍隊。即便是與東吳友好的時期,這支軍隊也一直沒有變動。在蜀漢滅亡後,這支軍隊還阻擊了東吳的軍事行動,打退了東吳的進攻,消除了東吳趁火打劫的念頭。
而且,由於東吳的所作所為,劉備手下的荊州派和河北派的人員,都對東吳深惡痛絕。如果和東吳修好,即使他們不表示反對,在北伐中也會心存芥蒂,削弱蜀軍的戰鬥力。
結語:
通過我們上面的分析,劉備在建立蜀漢後,唯一能夠奪取天下的正確戰略,就是和東吳修好,兩者聯盟,共抗曹魏。但是,即便是劉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打敗曹魏,恢復漢室的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這是因為雙方實力差距,還有蜀漢與東吳配合不易造成的。蜀漢和東吳想要北伐成功,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雙方將主力集中在長江一線與曹魏決戰。但是,這就需要東吳重新讓出荊州,給劉備作為進攻的基地。但是,從孫權的心理來說,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劉備想要打敗曹魏,興復漢室,不但要採取正確的戰略,還要採用正確的戰術,最後還要看上天是否會給予好的運氣,這實在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