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關羽被殺荊州也丟了,這個打擊對於劉備來說已經有點致命了。畢竟一個是自己最好的兄弟,一個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土地。當時劉備準備伐吳到底是一時衝動還是經過了縝密的計劃呢?其實劉備這次伐吳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拿回荊州,畢竟荊州對於蜀國來說太重要了,只是最後在夷陵劉備慘被,最後蜀國的國力也日漸衰弱,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底,關羽兵敗,不但自己丟了命,就連荊州也落入了孫權之手。這不但是對劉備集團的重大打擊,也斷送了劉備集團的跨有荊益、進而一統天下的宏願。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劉備親征東吳,結果在夷陵大敗,劉備集團實力受到進一步削弱,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
劉備為何要發動征討東吳之戰,究竟是草率行事還是深謀遠慮之舉。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都做了些什麼?
首先來看看兩個記載,第一個出自《三國誌·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第二個記載出自《三國誌·秦宓傳》:「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這兩個記載說明,在劉備決定征討東吳前,劉備集團內部曾經進行過相關的討論,而且出現了趙雲、秦宓這樣反對的聲音。趙雲勸諫的時間不詳,而秦宓勸諫的時間則是在劉備稱帝之後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之後。這說明了一點,即東征的決定是經過兩年時間的討論並最終確定的,可見並不倉促。
另據《三國誌·先主傳》注引《魏書》記載:「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這個時間是在關羽死後的第二年即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劉備此舉的目的何在,其實很明確,是想借弔唁曹操為名與曹魏交好,目的是為東征消除來自曹魏方面的威脅,可見劉備一早就在為東征在外交上的準備。
還有一個記載出自《三國誌·先主傳》:「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這個時間是公元221年,同年七月,夷陵之戰才正式開始。這又說明戰前的劉備並非匆匆忙忙,而是有條不紊地處理了內部事務之後才發動東征之戰。
從關羽覆滅的公元219年到劉備征吳的公元221年,期間長達一年多,期間劉備集團不但經過內部的公開討論,還做了多方面的準備工作。由此可見,這場戰爭並非草率行事,而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的。
劉備東征的目的何在?很多人受文藝作品的影響,認為是替關羽報仇,打算消滅東吳集團,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從蜀漢東征的總兵力來看,僅四萬餘眾,並不足以發動一場全面戰爭,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奪回荊州,恢復戰前荊州的疆域。
從這個意義上看,劉備東征是深謀遠慮的後的結果,並非草率行事,更不是為了替關羽復仇,而是不願使隆中對跨有荊益、一統全國的戰略構想能夠繼續實施。儘管東征以劉備的失敗告終,但那是戰術上的失利,並非整體戰略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