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征討東吳,所有蜀國大臣都竭力反對,為什麼他還是要一意孤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征討東吳,所有蜀國大臣都竭力反對,為什麼他還是要一意孤行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在劉備決定率領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蜀漢群臣大部分是反對的,比如趙雲、黃權等人,都勸諫劉備暫時不要對東吳用兵。不過,蜀漢群臣的勸諫,還是沒有阻止夷陵之戰的爆發。所以,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感歎道:「若法孝直(法正)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首先,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決定興兵伐吳。對於劉備的這一決定,蜀漢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對的態度。在趙雲等人看來,篡漢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漢進攻的第一目標。不過,蜀漢群臣的反對,並沒有讓劉備放棄伐吳的行動。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對於東吳來說,在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後,其在整體實力上已經超過蜀漢了。就蜀漢來說,因為關羽失去荊州,所以只剩下益州這一州之地了。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征討東吳的底氣是什麼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不顧反對去發動夷陵之戰,是因為其擁有戰勝東吳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戰前,劉備先是擊敗了益州牧劉璋,奪取了益州之地。在佔據益州後,劉備又和曹操爭奪漢中,並在漢中之戰贏得了勝利。所以,對於蜀漢皇帝劉備,因為之前的連續勝利,自然擁有了擊敗東吳的底氣。對此,打個比方來說,就好比一支足球隊連續擊敗了多支強隊後,不僅信心倍增,也對自己的能力和實力有所高估。而就劉備來說,在夷陵之戰前也存在這一心態。

另一方面,東漢末年,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至此之後,劉備可以說是在荊州經營多年。在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後,關羽繼續鎮守荊州。由此,對於蜀漢勢力來說,在荊州之地是擁有比較深厚的根基。與此相對應的是,呂蒙率領的東吳將士,才剛剛奪取關羽長期鎮守的荊州三郡,在根基上則沒有蜀漢深厚。並且,對於劉備伐吳來說,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呂蒙這位大將去世了。根據《三國誌》等史料的記載,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但是,公元220年,孫權的封爵還未頒布,呂蒙就疾病發作,並在不久之後病逝後。

最後,對於東吳來說,大將呂蒙的病逝,無疑是一大損失。在呂蒙病逝後,東吳只能讓陸遜率軍來抵抗蜀漢的大軍。對於陸遜來說,雖然在呂蒙偷襲荊州上出謀劃策,不過,整體上來說,夷陵之戰前的陸遜,還是比較低調的。在此基礎上,以上幾個原因,構成了劉備興兵伐吳的底氣。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劉備不顧蜀漢群臣的反對,執意親自率軍進攻東吳。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卻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在夷陵之戰後,本來就已經非常衰弱的蜀漢,可謂存在滅亡的危險了,也即外有曹魏和東吳這兩大強敵環伺,內有南中地區的叛亂。當然,諸葛亮憑借一系列的努力,終於讓蜀漢化險為夷,走出了夷陵之戰後的險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