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征吳之戰有哪些優勢?為什麼東吳反敗為勝了?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221年,劉備發動了征伐吳國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失利,幾乎喪盡他的一世英名,但仔細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發現,劉備東征是有足夠理由和條件的。戰爭初期,孫權是準備求和的,求和不成,只能一戰。先期看似無比強大的蜀國軍隊為何會失敗呢?
劉備的優勢在哪裡
首先,劉備征吳目的明確,那就是奪回荊州這個老根據地,為兩路北伐提供條件。只是荊州畢竟是「借」的,強要搶回來有點師出無名,就打了個為關羽報仇的招牌。荊州是你借給我的,你收回去本來是沒毛病可挑,可你殺掉我的大將,我總得為他出口氣吧,要不然我另外的弟兄該怎麼看我這個當老大的。真的要為關羽報仇,就得殺掉孫權,再把呂蒙的墳給刨了,鞭屍三百下,至於潘、馬之流,更得滅九族。總之,真要報仇,只能滅了東吳。可劉備的征東軍只有四萬人,想要滅掉國力比自己更強的孫權都不可能做到,更別說曹操了。劉備再與關羽「情同兄弟,恩若父子」,他也不會拿著雞蛋去碰石頭。荊州對於蜀國來說太重要了,劉備絕不會放棄的。
其次,劉備對於奪回荊州是有足夠的信心的。劉備在荊州經營那麼多年,在當地民眾中擁有崇高聲望,而孫權剛剛奪取荊州,對荊州子民並無恩德。荊州人的心是向著劉備的,只要劉備的大軍一到,擊潰孫權在荊州的佔領軍,各州郡就會紛紛重投劉備的懷抱。而且劉備帶的都是他帶到益州的荊州軍,地形氣候都十分熟悉,為了奪回自己的家鄉而戰,士氣十分高漲。還有就是劉備聯合了南方的蠻夷一起進攻吳國。劉備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而孫權在荊州處處被動,雖佔領了荊州卻沒得到荊州的民心,東吳軍中的超級大腕呂蒙已經病故,繼任的陸遜資歷太淺,各將都各自為政,不怎麼服從調譴,雖說在荊州集結了五六萬大軍及眾多著名將領,還是完全處於下風,荊州的形勢可說是一戰而定。
東吳的對策及反敗為勝
在戰爭的初期,吳國一方確實面臨著很多不利的局面。初期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在這時,荊州的各個郡縣也都反叛,重新回到劉備的勢力一方。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可以說戰爭的前半年,吳國整體上都屬於被動狀態。
戰爭的前半段(從221年7月——222年1月),吳國整體上都屬於被動狀態。隨著劉備軍團的不斷深入,以及陸遜等人的抵抗,戰爭很快來到了相持階段。這時陸遜採取了堅守不出的方法,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捨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正是這樣一次的舉動,給了陸遜可乘之機。看到蜀國的全部大軍集結於叢林之中,陸遜採取了火攻的策略,大敗蜀國人馬。從此,劉備的征吳之戰基本宣佈已失敗告終。
從以上兩個大的方面來分析,我認為劉備初期確實是佔盡先機的,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可是隨著軍隊的深入和相持階段的到來,劉備犯了一個戰略佈局上的重大失誤。陸遜恰恰是抓住了劉備的失誤,給了劉備致命一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關於劉備的征吳之戰,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