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竟是這樣搶劉備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竟是這樣搶劉備的

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功火燒博望坡竟然是搶劉備的。而劉備征黃巾的 「圍師必闕」則計出朱攜——

《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所出第一計,它既挫敗了曹操欲消滅新野劉備的企圖,又樹立和鞏固了諸葛亮在劉備營中的地位,表現出臥龍先生那種機智過人、臨危不懼的思想性格,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作者在此還專門用了一首後人詩來稱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這也可見這一仗對諸葛亮的重要性。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本就不曾火燒博望坡。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載:火燒博望坡一事發生在漢獻帝劉協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時,卻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火燒博望坡之時,孔明尚在隆中高臥,豈能去新野指揮軍隊火燒博望坡呢?

那麼,真正火燒博望坡的指揮官是誰呢?是劉備。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三國誌、李典傳》中說:「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綜合史料的情況分析:劉備於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劉表之後,劉表對劉備雖然不加重用,但也算是厚待,給了他一些軍隊,讓劉備駐紮在新野,看守荊州的北大門。曹操聞訊後,立即派大將李典和夏侯惇在博望與劉備對壘,後來,劉備設下伏兵,先自燒博望,佯裝被戰敗逃,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對緩解荊州的緊張局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之後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荊州的劉表、劉備也得到了六年的喘息機會。這也是劉備為數不多的打敗曹操的戰例之一。

這個歷史小故事後來的移植,不完全怪羅貫中,這又是民間藝人們的傑作。估計在元代之前這個故事的主角就已經變成了諸葛亮。元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就是在之前民間藝人改編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只不過到了羅貫中的筆下,這個故事寫的更加精彩。在《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提到:關羽、張飛對劉備屈尊「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頗有微詞,「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加上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陣營後,除了聯吳抗曹做了一回說客之外,基本上在荊州數年時間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很難滿足民間藝人讚頌諸葛亮的願望。所以也就顧不得歷史上原本火燒博望的功勞是劉備而非諸葛亮了。

要說羅貫中在處理火燒博望這個情節時還是有一番考慮的,並不是為了烘托諸葛亮而完全不顧劉備。歷史上的劉備創業初期歷經坎坷,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見《三國誌‧先主傳》)著稱,但軍事指揮則是水平低劣。《三國誌‧先主傳》注引《傅子》中丞相掾趙戩說劉備「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三國誌‧陸遜傳》中陸遜也評價劉備:「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都能說明劉備軍事才能之差的在當時已是有目共睹,就這麼一次火燒博望的勝利還被移植到了諸葛亮的身上,羅貫中可能有點於心不忍,所以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出現了一個劉備建議的「圍師必闕」情節。這個情節在歷史上也是不曾出現在劉備身上的。《資治通鑒》載:

賊帥韓忠復據宛拒俊,俊鳴鼓攻其西南,賊悉眾赴之;攜自將精卒掩其東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懼乞降;諸將皆欲聽之,攜曰:「兵固有形同而勢異者。昔秦、項之際,民無定主,故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唯黃巾造逆。納降無以勸善,討之足以懲惡。今若受之,更開逆意,賊利則進戰,鈍則乞降,縱敵長寇,非良計也!」因急攻,連戰不克。攜登土山望之,顧謂司馬張超曰:「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不如撤圍,並兵入城,忠見圍解,勢必自出,自出則意散,破之道也。」既而解圍,忠果出戰,攜因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很明顯,「圍師必闕」計出朱攜。而此時的劉備只是征討黃巾隊伍中的無名小卒,身份低微,《三國誌‧先主傳》中說:「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有沒有和朱攜一起並肩作戰還尚未可知,想湊到右中郎將朱攜這樣的統帥身邊說長到短,恐怕連門兒都沒有。很明顯,羅貫中的這次移植是有意而為的,也可以理解為算是對劉備的一個補償吧。「圍師必闕」本身就反映出一種傳統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素養,移植到劉備身上也是比較合適的。要不然到後來第八十三回劉備說:「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丞相?」,這句話所對應的例子就實在是少的可憐,成吹牛了。作者的細緻在這兩個情節中得到了一個體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