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叡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曹叡是曹操的孫子,曹丕的長子,魏國的第二位皇帝。他出生於公元204年,226年當皇帝,239年病逝,謚號為魏明帝。曹叡小時候就聰明過人,勤奮好學。曹操非常喜歡這個孫子,覺得曹叡有出息,認為他將來能把曹家的事業發揚光大。所以,曹丕活著的時候,就重點培養曹睿當繼位人。
後來曹丕英年早逝,22歲的曹叡毅然挑起了治理天下的重擔。曹叡還真沒有辜負曹操和曹丕的期望,把個魏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人人稱道。他在位的時候,成功地挫敗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打退了東吳軍隊的數次進犯;還從容平定了部下孟達的叛亂。曹叡有軍事才能,也有治國才幹,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即位後,改革官員選拔制度,讓能者上,庸者下。他還關注百姓生活和軍隊建設,親自下鄉過問農耕。 曹叡還是個情商非常高,體恤百姓疾苦的好皇帝。曹丕在位時,為了防止皇族干涉朝政,皇族受封之後必須到自己的屬地,不許回京。曹叡即位後,表示非常想念他們,特許他們回京相聚,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批准他們常住。
有一次黃河氾濫,中原遭災,曹叡還頒布詔令允許囚犯(重犯除外)親屬拿錢把他們贖回。 公元232年,曹叡外出巡視,所到之處,對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發放救濟物品。 公元234年,曹叡覺得死刑犯太多,容易造成濫殺,不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也會冤枉無辜。因此下令對刑法進行修改,如果當時人覺得有冤,還可以通過上訴複審,減免刑罰。平心而論,曹叡的治國才幹和德行,不僅比曹丕厲害,而且也不比曹操遜色。可就是這樣一個明君,後來卻在蜀國宰相諸葛亮死後變成一個碌碌無為的庸君,前後判若兩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蜀國失去一個國家棟樑。但曹叡沒有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實現統一大業。反而覺得沒有了諸葛亮,蜀國不再對自己形成危險了,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享清福了。此後,曹叡性情大變,開始貪圖享受,沉溺於聲色犬馬。 而且,在諸葛亮死之前曹叡已經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六年之內自己身邊的三個皇子竟然一個個先後離開人世。
這對任何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沉重打擊。而對曹叡來說,同時意味著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只能交給不是自己親生的曹家後人,這換了誰都是難以接受的。 因此,無後成了曹叡的心病,生兒子成了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於是,當曹叡處心積慮要兒子卻不能如願的時候,心裡更加絕望;他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變得頹廢、迷茫、心灰意冷,失去了人生的目標。
只能得過且過,窮奢極欲,花天酒地。這時候的曹叡開始大修行宮,廣召天下美女,夜夜笙歌,縱情作樂。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哪怕身後洪水滔天了。 曹叡大興土木,刮盡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大臣們的忠告他都當做耳邊風,還威脅勸諫的大臣說,你們不怕死嗎? 不作死、不會死。曹叡沉迷酒色,搞垮了曹氏的江山,也搞垮了自己的身體。公元239曹叡在洛陽駕崩,結束了他短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