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看錯的三個人,也因此誤了蜀國前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一生看錯的三個人,也因此誤了蜀國前程

聰明反被聰明誤,諸葛亮聰明一世,卻因為這3個人讓自己名聲大挫,都是哪三個呢?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諸葛亮能夠聲名鵲起,離不開劉備的三顧茅廬,正是劉備的愛才、懂才,才造就了後來的諸葛亮。因此諸葛亮對劉備也可以說是嘔心瀝血,不僅在劉備生前為他力克周瑜,鞏固蜀漢政權;在劉備死後,即便劉備的兒子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盡心盡力地去輔佐。

但是諸葛亮作為一位千年罕見的謀士參謀,作為智囊團非常夠格,但是如果說作為領導人才,諸葛亮顯然比劉備差了一大截,這從他挑選的三個後繼者就可以看出來。

第一位:諸葛瞻

諸葛亮在用人的時候還是有些局限性,對自己人,他是非常關照的,比如對自己兒子諸葛瞻的培養。諸葛亮過世的時候其實諸葛瞻才8歲,按理,這個孩子今後會怎樣,諸葛亮自己都不得而知,怎麼就花那麼大心血將兒子安排進朝中呢?

這也是諸葛亮心胸不夠寬廣的原因。諸葛亮覺得自己很厲害,那麼自己的長子自然不會差。雖然諸葛亮只培養了諸葛瞻8年,但是從後來諸葛亮留給兒子的《誡子書》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這個兒子寄於了厚望,堅信他會和自己一樣,輔助劉禪問鼎。

但事實恰恰相反,諸葛亮前期通過自己的人脈、權力為兒子鋪就了政治道路,但是諸葛瞻已經背離了父親的意願。諸葛瞻在入朝為官之後,對許多事都持是非不分的狀態,劉禪重用黃浩,導致朝綱混亂,諸葛瞻沒有起到臣子應盡的義務,去肅清朝綱,反而和其他大臣一樣事不關己,任由蜀漢政權由內到外開始腐朽。

除了作為人臣沒有盡忠這一點之外,諸葛瞻在軍事上的領導和前瞻性,遠不如他的父親。諸葛瞻也曾經領兵打仗,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帶領,讓蜀漢加速瓦解。在涪縣防守的時候,鄧艾率領部隊進攻蜀中,當時就有將士提出,涪縣地勢險峻,對於防守非常有利,不宜強攻。

但是諸葛瞻無法聽進別人的建議,自己猶豫不決,讓鄧艾搶了先機,一路順風順水打到了蜀中平原,就此,諸葛瞻將自己父親諸葛亮拼盡一生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讓了。

可以說,諸葛亮錯用了諸葛瞻,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第二位:姜維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真的是無人可比,他也知道自己要帶個徒弟,將這一身本事繼續發揚光大。因此,諸葛亮千挑萬選看中姜維來繼承自己的衣缽。

當時在蜀中更有軍事權力的是魏延,姜維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想要掌握軍事大權,很顯然還不是魏延的對手,所以,諸葛亮也腹黑了一把。他故意將兵權下放給了楊儀,兩虎相爭,楊怡殺掉了魏延,諸葛亮為姜維鋪平了道路,還順道從楊儀手上拿回了兵權。

諸葛亮死後,姜維順利掌握了蜀中兵權。諸葛亮之所以那麼用心的去培養姜維,是因為他堅信一定要北上繼續作戰,才能擴充疆土,完成統一大業,姜維是他認為的最合適的人選。

可是,事實告訴我們諸葛亮再次看錯人。姜維確實很認真聽取了師傅諸葛亮的教誨,在掌握兵權之後不停的北伐、北伐,數量之多,可能會讓九泉下的諸葛亮不瞑目。

姜維顯然完全不懂得諸葛亮的心思,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北伐是在無法往外擴充疆土之下,無奈採取的手段,但是姜維太愛打仗了,並且對別人的勸告絲毫不放在眼裡。

將士廖化就曾出言相勸:「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姜維全然不顧已經空虛的國庫,將士的厭戰,以及毫無章法的佈陣,最後死在了鍾會手下。

除了在戰事上的一意孤行,姜維作為一名武將,也是貪生怕死的人。對於黃浩亂政的事實,姜維沒有武將的勇敢和果斷,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姜維甚至主動跑去外地躲避。

雖然武官對於辦公室政治確實比較不擅長,可是這樣糊里糊塗的妥協和逃避,已經完全不顧諸葛亮的諄諄教誨,也失去了輔佐劉禪的功能。

第三位:董厥

諸葛亮在武官上挑選好了人選,也在文職類安排好了人員。當時的董厥,就是諸葛亮認為最好的輔佐大臣。諸葛亮死後,董厥一度升到了丞相府主簿,這個職位是相當高的,好像皇帝的秘書一般,需要諫言,又要處理好政務。

董厥處理政務的能力確實強悍,這一點諸葛亮沒有看錯,能夠幫助劉禪打理好朝政。為人方面,董厥也是比較正直的人,但是顯然,董厥也沒有大局的心胸。

姜維不停的北伐,引起了董厥和諸葛瞻的不滿,但是雙方並沒有坐下來好好聊聊,而是各自為營,分幫結派,吵得熱鬧非凡,讓黃浩趁機掌握了朝政,等到發覺不對勁的時候,整個朝局已經無法矯正了,從內裡開始爛出來了。

姜維、諸葛瞻、董厥,這三個人的不作為、亂作為,都要為蜀漢的瓦解承擔相應的責任,諸葛亮在九泉也要自己反省,如果不是選錯了這三個人,而是重用真正的有才之士,劉備和諸葛亮打下的江山也不會那麼快就瓦解。

這也是許多當權者看《三國》時最為唏噓的一方面,如果後繼者沒有選對,那就是滿盤皆輸,有些人很適合領兵打仗,或者處理內務,但是作為管理人才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