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識人最失敗之處:揮淚斬馬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一生識人最失敗之處:揮淚斬馬謖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是一個被過度神話的角色,好像沒有人不知道關於諸葛亮的各種典故,這個人有謀略、有膽識、講義氣、還聰明到近乎神人的地步,但世間怎麼可能有如此完美的人,歷史上的諸葛亮又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通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來談談諸葛亮那不完美的另一面。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1],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建興六年(228年),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要聊諸葛亮,就先談談最讓他挫敗的一件事兒,就是揮淚斬馬謖。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為什麼要斬馬謖,其實皆因為馬謖失街亭,之後有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最後才是斬馬謖。所以失街亭是因、空城計是續、斬馬謖是果。但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卻又有出入,失街亭是真,空城計是假,斬馬謖也是真。可見諸葛亮本身也不是神奇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分析好這些後,我們就能進一步來談談馬謖究竟是怎麼死的。

其實想弄清楚馬謖之死也還是有據可尋的,目前我國還尚存兩套古籍可供參考,剩下的多為傳說不足信。這兩套古籍,一套可參考的是陳壽的《三國誌》,在其中的蜀志的卷九,馬良傳記之下附有馬謖傳,裡面有記載,謂:「謖下獄物故。」而另一部可參考的古籍則是《資治通鑒》,在卷七十一,魏紀三,謂:「收謖下獄,殺之。」

因為可供參考的資料太少,就只有這兩部古籍,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相信根據陳壽所記錄馬謖之死的原因是「物故」。認為馬謖最後是病死的。這個推論有過之而無不及,物故者,化為物而不存,所以物故並非病故。人少一口氣,就是物,物化就是死了。而同馬謖一起被處死的還有李盛,所以《資治通鑒》認為諸葛亮是先處死了馬謖,後處又死了李盛。李盛位低而死,馬謖的死刑才是必定的。由此推論馬謖確實是被諸葛亮斬首了,因為在《三國誌》與《資治通鑒》都講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重點在描述揮淚,而諸葛亮是否真的有揮淚?又為什麼要揮淚呢?

其實想想也理所當然,馬謖沒有守住街亭,失去街亭使得蜀軍倉促退兵。街亭的位置已經很接近曹魏的防線,一旦從街亭突破曹魏的防線,那簡直是勢如破竹。此次機會一失,也就意味著永遠失去了機會。諸葛亮當然會扼腕會揮淚。文韜武略,馬謖有文韜,曾建議諸葛亮南征,攻心收服各蠻邦;馬謖卻無武略,好論兵也只在文韜範圍之中。

諸葛亮的失敗之處在於不能識人,他不但耽誤了國家社稷的大事,失去了北攻最好的時機,也同時害死了一員大將馬謖。文韜難得,武略更難得,因為除了平日要多習讀兵書以外,更須瞭解人、事、地、物、時,並掌握他們之間的關係,要一通則通,對敵我的判斷才能精準無誤,不然失敗常常就在一瞬間。

馬謖不具備將材的素質,而諸葛亮作為領導平日就該有所觀察到的,而不是等出現了問題才悔恨交加。只可惜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完美,也有失敗看走眼的時候,其實就連馬謖的副將王平都比馬謖強。王平雖然識字少,但戰陣之上,需要另外的才能,而這一點諸葛亮卻沒有琢磨清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