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諸葛亮,大家想到都是他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了蜀國盡心盡力,死而後已。史書中記載他六出祁山,最後抱病而亡。這樣一個正面人物,卻犯下了一個天大的錯誤——終其一生,諸葛亮沒有為蜀國培養自己的繼位人,在任期間提拔的人才也寥寥可數,間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可是三國時期最為人熟知的歷史人物。從大街上隨便拉出一個人,都能說出諸葛孔明一兩件光輝事跡。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其他謀士參謀在他面前都要暗淡三分。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陸遜、司馬懿等都被他耍得團團轉,諸葛亮雄才偉略、經天緯地的完美形象可謂印記般烙印在大家的心中。
這麼看來,諸葛亮文能治國安天下,武能帷幄定乾坤,能文能畫,多才多藝,被人崇拜了千年也是理所應當的。但就是這麼一個完美先生,按理說一統漢室江山這件事雖然巨難無比,但對諸葛亮來說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但直到死,三國還是那個三國,反而在他死後,蜀漢沒過30年便滅亡了,這個事實是大家都無法否認的。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諸葛亮其實沒有大家傳頌的那樣無可挑剔,至少,諸葛亮在人才管理方面,有著很大的失誤。
首先諸葛亮在武將任用方面確實有問題。我們不管是看書還是看電視劇,印象很深的就是,諸葛亮羽扇一揮,下面的武將一個個出列接令牌,顯得瀟灑幹練。不過,有時候,這接令牌的人可不是那麼讓人放心。
比如,諸葛亮令馬謖守街亭。馬謖是誰?馬謖可是一個才子,打小就熟讀兵法,出口成章,很合諸葛亮的胃口,諸葛亮也是很喜歡這個張口閉口都是兵法的小子。不得不說,劉備作為蜀漢集團的大老闆,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劉老闆早就覺得馬謖沒什麼真才實學,只會侃侃山,吹吹牛,覺得這個人出謀劃策還可以,但是上陣打仗就絕對不行了。劉老闆直到死的時候還在告誡諸葛亮:「馬謖這個人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不太靠譜,千萬記住別給他升職,別讓他帶兵禍害公司」。
俗話說得好,人走茶涼,再加上馬謖極善於迎合諸葛亮,諸葛亮不僅沒把老大的話放在心上,還經常與馬謖通宵達旦的談論兵法。雖然馬謖完全沒有實際作戰指揮經驗,但諸葛亮覺得這都不叫事。憑馬謖的才華,守一個街亭還是沒問題的,馬謖也見縫插針的立下軍令狀,讓諸葛亮更加放心,力排眾議,派遣馬謖去守街亭。
可沒想到啊,馬謖這廝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副將王平的建議他當成了耳邊風,一意孤行,被張頜打得落花流水,丟掉了街亭。單單丟掉一個街亭倒不算什麼,但是失掉街亭直接影響到諸葛亮的整個作戰計劃。雖然說打了敗仗的是馬謖,但諸葛亮在用馬謖守街亭一事上,確是失誤。
再一個用人的失誤就是過度任用趙雲,卻從未讓趙雲獨擋一方。諸葛亮好像幹什麼不討好的活都喜歡派給趙雲做,比如前往拜風台帶趙雲、陪同劉備去東吳相親帶趙雲、就連最後從孫夫人那裡奪回阿斗,還是讓趙雲去。
按理說,這麼一個勤懇工作,從來不嫌棄髒活累活的下屬,諸葛亮應該是極其重視才對。人家龐統隨便發發牢騷,說我的官太小了,諸葛亮立刻向老闆劉備提議給龐統提了干。而對於趙雲,諸葛亮從來沒提過升職的事情。就算到了70歲的時候,老將趙雲還衝殺在最前線,各種髒活累活吃力不討好的活全干了。可歎趙雲一生忠勇雙全,諸葛亮卻從未真正重用趙雲,最終一代著名將領活活憋屈死了。趙雲的價值,直到死,也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諸葛亮錯讓關羽鎮守荊州也是一大失誤。荊州四通八達,在當時,荊州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和今天的馬六甲海峽估計差不多。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必須要由一名智勇雙全的武將鎮守才讓人放心。關羽的武力超群,在戰場上幾乎所向無敵,讓敵人聞風喪膽。不過,關羽到後來過於自傲、狂妄自大。馬超被封侯,他都快氣炸了,恨不得單人單騎離開荊州去找馬超打架,在身手上比個高低;老將黃忠被封為五虎上將後,他更是狂妄地說:「這種老不死的傢伙,竟然也能和我一樣當上五虎上將?我才不要和這老頭一樣呢!」然後,不肯受印。事情已經很明顯了,關羽的這種性格決定了他適合做一名優秀的武將,甚至是一名優秀的統帥。但是,他根本無力處理與東吳之間微妙又敏感的外交關係。雖然諸葛亮讓關羽去守荊州,可能是給自己的老闆一個面子,讓老闆的二弟多立些功勞。不過,以諸葛亮對關羽的理解,難道會認為關羽真的是最佳人選?可以說,從關羽開始守荊州開始,基本就注定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結局。歸根到底,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諸葛亮不肯放權,有意打壓異己。
其一是諸葛亮不管大事小事統統都要親自過問,連讓誰當縣官啊、縣官的工資是2000還是3000啊這種小事都得經過自己的認可才能實施。這樣一來,雖然各種事務都被處理的井井有條,諸葛亮也給自己落下了一個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美名,但是無意中,對其他人的成長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嚴了。
當老闆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就明確說了,我死了以後,諸葛亮一把手,李嚴二把手,兩個人一起處理政事。但是諸葛亮什麼事都要插一手,李嚴什麼話也說不上。就這樣,李嚴的權利被逐漸架空了。這就算了,諸葛亮還奪了李嚴的兵權,李嚴也只能做做督運糧草的瑣事,心裡自然有怨氣了。等到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李嚴看當時的雨大路滑,不適合運輸糧草,於是就說糧食不夠了,你們快回來吧。結果諸葛亮回來之後,發現糧食還很充足。一怒之下,諸葛亮將李嚴廢為平民,蜀漢因此損失一名難得的內政人才。
其二是對魏延等武將的錯誤打壓。大將魏延極富冒險精神,一生參與無數戰爭,戰功顯赫。但魏延是降將,即使立下的功勞再大,諸葛亮也一直不能信任他,反而說魏延是不忠不義的小人。魏延還給諸葛亮獻了「兵出子午谷」這樣絕妙的計策,可惜諸葛亮太謹慎了,認為這個計策太冒險了,萬一失敗了就麻煩了。若干年後,鄧艾用同樣的計謀成功奇襲巴蜀,為魏延的妙計做了最好的說明。
後來,諸葛亮耍了小心眼,在退兵時,任用小人楊儀,導致內訌,魏延被殺,成為蜀國後期最大的冤案和悲劇;此外還有彭羨、廖立等人,也是因為無法得到諸葛亮的信任,甚至被諸葛亮故意設計陷害,下場慘的,年紀輕輕,還未給蜀漢貢獻自己的力量就死了,下場好點的,被貶為平頭老百姓,身懷遠大抱負卻不得不為了一日三餐到處晃悠找工作。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諸葛亮可謂「功不可沒」。
最後,諸葛亮缺乏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沒有培養出理想繼位人。
諸葛亮當了數十年的丞相,但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養方面極其不足。以至於諸葛亮死後,朝中僅剩蔣琬、費禕等寥寥幾人有能力繼承丞相位,但這幾人都是一大把年紀了,當宰相也當不了多少年,蜀中內政不穩的問題凸顯出來了;再者,武將方面,曾經的「五虎上將」早就不復存在了,能征善戰的武將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就剩下姜維一個人苦苦支撐,獨當一面了。更可悲的是,連自己不懂行軍作戰的兒子、孫子都相繼戰死,諸葛亮也因此差點斷了後。諸葛亮一意孤行,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與自己相差甚遠的姜維,費煒等名士成了過渡人物。姜維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賢臣能夠管得住劉禪了。劉禪也就逐步開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後形成了劉禪愚闇黃皓竊權的局面。此外,姜維執政後,愚昧的執行諸葛亮的遺志,強行九伐中原最後血本無歸,自己也被魏兵殺死。如果諸葛亮能夠為蜀漢提早儲備一批人才,提早著手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歷史可能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說了這麼多,不是去批判諸葛亮,也不是唯恐天下不亂。諸葛亮在政治、軍事、文化上的成就,以及他為蜀漢的中興、三分天下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但我們不能盲目地把諸葛亮崇拜為神。諸葛亮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諸葛亮的一生,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借鑒一下,從中吸收優秀的成果,並總結汲取失敗的教訓,實現對現實的價值需求的指導,促進自身不斷提高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