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蜀國為何還能堅持那麼久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死後,蜀國為何還能堅持那麼久呢?

諸葛亮在蜀建興十二年(234)病逝於五丈原,蜀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沒有了諸葛亮,劉禪為什麼還能堅持當了近30年皇帝呢?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充滿著詭計與狡詐的三國鬥爭形勢之下,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例如曹操,例如周瑜……我們常說大智若愚,這句話可以用在一直被我們小看的阿斗身上。

因為劉備去世的時候,守著諸葛亮和劉禪的面說過。若是劉禪能輔佐,就讓諸葛亮輔佐他。若是不能輔佐,諸葛亮就可以選擇自立。所以有這樣的話在,劉禪不得不小心伺候諸葛亮。在諸葛亮當政的時候,他只能選擇當孫子。因為他知道,得罪了諸葛亮只會對他不利。

後來諸葛亮死了,蜀國人才幾乎斷檔,劉禪能夠平衡蜀國官場各勢力,讓蜀國延續幾十年,這就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當然,我這裡不是說劉禪才能有多麼高,而是他不是那麼無能。

在軍事上,劉禪的策略是先立足於巴蜀之地,注重防守後再圖北進。當時,諸葛亮曾提出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一。當然,雖然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樣得需要得到劉禪的批准才能實施,顯然,劉禪是答應的,因為在他心底並不滿足偏安與巴蜀之地,也素有統一之志向。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劉禪則治理後方,保證了大後方的穩定,同時還給他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我們常說「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出自司馬昭對阿斗「樂不思蜀」的評價,本身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揶揄。這樣的場景,與《三國演義》中青梅煮酒的橋段,有什麼不同呢?雖然後者是杜撰的情節,但是兩者都是寄人籬下時的保命之計,為何前者被嘲笑,後者被傳頌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