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司馬懿為何說他陽壽已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司馬懿為何說他陽壽已盡?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在《三國誌‧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解中,引用了一段《魏氏春秋》的記載,說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問及諸葛亮平日飲食,使者回答「所啖食不至數升」。

《晉書‧宣帝紀》也提到這件事,司馬懿問諸葛亮「食可幾米」,使者回答「三四升」,司馬懿由此認為諸葛亮吃得少,判斷他命不久矣。

於是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三四升到底是多少?為什麼吃三四升,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活不長了。

按照漢代的標準,十升為一鬥,十斗為一石,一石糧食大概是120斤,漢代一斤大概等於今天的四斤多一些。也就是說。一石就是不到三十斤,一鬥不到三斤,一升不到0.3斤,三四升也就是一斤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一天吃一斤左右的米,很少嗎?大學時,我作為一個壯碩的小伙子,一頓也就三兩米飯,一天還不到一斤呢。諸葛亮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吃得比我還多,怎麼就算是吃得少命不久矣了?

其實,古人吃飯跟我們今天的狀況可謂大相逕庭。在史料記載中,司馬懿問諸葛亮吃多少,而使者回答的都是吃了多少米,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不吃菜!

尤其是在行軍打仗過程中,很難有充足的肉、菜供應,所以人體所需的營養,基本都由主食供應。而一旦沒有了副食品的營養成分,人體對主食的需求也就會大大增加。

所以我們經常能看見那些家庭條件不是太好的人,買不起肉,吃菜也少,而相對便宜的米飯會比別人多吃兩三倍,卻還是長得精瘦。可見,主食提供的營養是不能和副食品相比的。

另外,行軍打仗為了方便攜帶,吃的還不是大米,而是被我們稱為粗糧的小米。雖然我們今天說吃粗糧對身體有益,那是基於現在大魚大肉營養過剩而言的。在那個飲食營養極其不充足的情況下,還拿粗糧「刮油水」,那真的是雪上加霜了。

我們知道,計劃經濟時期,每人每月的糧票定額從數字看就真的很驚人,一般人都是二三十斤,重體力勞動者和特殊工種甚至能有37、45斤,折合下來一天怎麼都超過一斤了。

但是這麼大的數量,從沒聽說有誰家吃不完,只有不夠吃的,而這還是有雞蛋、肉等供應的情況下(雖然不多)。如果只靠主食,一個月三十斤真的是無論如何都不夠的。

古人的標準飯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有一個人給了我們一個好例子,那就是著名的老將廉頗。

趙王想重新起用廉頗,讓人看看廉頗是不是老了,不中用了。年已八十的老將軍二話不說,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一斗米,換到今天也就是將近三斤!還有十斤肉,先秦時期可能每國的斤有些差異,大體當時的一斤等於今天的半斤左右,也就是說,廉頗吃了三斤米加五斤肉!

當然,廉頗是武將出身,和文質彬彬的諸葛亮不能同日而語,但趙國要的是將才,也不是大胃王啊。所以,廉頗的飯量,應該是體現了一個古代壯漢的較高標準。諸葛亮這樣的文官,當然不可能吃這麼多,但一斤米,顯然太少了。

話又說回來了,僅僅吃得不多,也不見得就很快會一命嗚呼。況且諸葛亮貴為蜀漢丞相,即便身處飲食條件不怎麼齊全的北伐前線,也不少他那點特供吧?曹操在漢中之戰時能吃上雞肋,諸葛亮應當也不缺肉吃。

而司馬懿認定諸葛亮大限將至,《三國演義》概括的那四個字特別準確,「食少事煩」,就是說諸葛亮吃得少但管的事情多。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處理軍政事務,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所謂「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也就是說,軍中打二十棍以上的處罰都必須由他親自裁定。

當然,這說明諸葛亮治軍嚴明,公正無私,但確實極大增添了他身體的負擔。再加上蜀漢在國力和軍事實力上都相差曹魏太多,指揮北伐大軍一招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也就進一步增加了諸葛亮的心理負擔。

身心兩方面壓力大,吃得少營養跟不上,加上行軍途中舟車勞頓,再強的人也扛不住啊!

反觀司馬懿,顯然是個養生達人。他本人活了七十三歲,在古代絕對算是高壽了。弟弟司馬孚更可怕,居然活了九十三歲。除了自帶長壽基因外,司馬家想必對於身心健康的保護很是在行。

司馬懿熬死了多少人?

41歲時,他熬死了65歲的曹操;47歲,熬死了39歲的曹丕;55歲,熬死了53歲的諸葛亮;60歲,熬死了35歲的曹睿;70歲,直接發動政變干死了政敵曹爽,並且實質上熬死了曹魏。

老頭愣是把曹魏那些強勢的大臣一個個都熬死了,終於輪到自己上位。不得不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此言不虛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