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關羽之死: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關羽之死:被劉備和諸葛亮謀害?

一千多年來,人們對關羽丟失荊州、身死麥城,而蜀漢方面先不支援、後不救援,有種種議論。較為普遍的觀點,是諸葛亮計劃不周,和劉備的疏忽遲鈍。

但章太炎先生不認同上述觀點,他認為:「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以隕關羽之命。」提出是諸葛亮假借東吳孫權之手,剷除了關羽。

方詩銘先生贊同章太炎的見解,但認為「不惜以荊州全土,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

這些學者認為關羽是劉備和諸葛亮所害死,一個重要依據,是關羽失荊州時,荊州長沙郡的太守廖立,曾指責劉備「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關)羽怙持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

廖立這番話,雖然對關羽之死表示惋惜,稱之為「關侯「,但又認為關羽只是徒具威名,治軍無方,而且和劉備矛盾很深,所以劉備明知關羽不是將才,卻故意置關羽於死地,把他陷在荊州,從而使關羽一支死無孑遺。

廖立是荊州名士,被諸葛亮譽為能夠匡扶天下的大才,與鳳雛龐統並稱,被劉備延請為從事。關羽鎮守荊州,廖立擔任荊州長沙郡太守;東吳襲取荊州,廖立脫身逃到了益州。關羽兵敗身死失荊州,廖立身在其中,指責劉備的話,不會是空穴來風,也給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綜合這些見解,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陰謀害死關羽的主要論據是:

【理由1】讓關羽出兵北征襄樊的時機不對,孤軍深入,陷於曹魏和孫吳前後夾擊的不利局面。

【理由2】關羽主力出征,劉備或諸葛亮不派一卒支援。

【理由3】關羽荊州敗亡,劉備或諸葛亮又不派一卒援救。

【理由4】劉備和諸葛亮顧慮關羽是「世之虎臣,易世所不能御」。

【理由5】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拿得出來的理由殺關羽,所以不惜以失去荊州的代價,要假手吳人剷除。

【理由6】「亮黑」們還有一條理由:諸葛亮和諸葛瑾分別在蜀、吳受到重用,相互串通做掉了關羽。

這些理由是否成立呢?

【理由1、2分析】關羽出兵襄樊,是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

建安二十三年初,劉備從成都出兵漢中,與曹魏守將夏侯淵、張郃相互攻戰,到二十四年春,在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軍。曹操聞訊,親自率領大軍到漢中,與劉備軍對峙了數月,不能取勝,軍心渙散,不得已退軍。劉備取得了漢中要地。

這之後,劉備派劉封、孟達率軍攻取上庸、房陵、西城(今陝西東南部和湖北東北部);派關羽攻打襄樊;還聯合孫吳出兵,進攻曹魏的淮南。

關羽出兵攻襄樊,和東吳孫權親自率軍攻合肥,都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而劉封、孟達率軍攻上庸等東三郡,約在這年的六月。因此關羽出兵,西有劉封、孟達掩護側翼,東有孫權牽制曹魏軍,並非孤軍深入。

從時機來看,赤壁大戰以來,孫權和劉備方面又接連在南郡、益州、漢中等地挫敗曹軍,正是孫劉勢力高漲、曹魏勢力衰退之時,可以說正是聯合進攻曹魏的大好時機。

劉備雖然沒有率主力出秦川、按照「隆中對」的方略兩路伐中原,但這時劉備已率軍與曹魏方面交戰一年之久,已經疲憊不堪,而且益州形勢不穩,原劉璋益州集團的官將幾次反亂,劉備不能不回成都,但他安排劉封、孟達攻上庸、房陵,作為關羽軍隊的側翼,再聯合孫權出兵,不能說關羽沒有援軍。至於後來由於一系列主客觀原因,造成關羽腹背受敵,應另當別論。

【理由3分析】關羽出兵,將曹軍荊襄主將曹仁圍困在樊城,又水淹七軍消滅了於禁率領的數萬曹魏援軍,一時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考慮遷都以避關羽兵鋒。雖說作為統帥及其參謀部應考慮可能的不利情況,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要劉備或諸葛亮、法正預測到關羽會一朝潰敗,是不現實的。

孫吳背毀與蜀漢的同盟關係,偷襲荊州。幾乎同時,關羽在襄陽、樊城一線被徐晃率領的曹魏援軍擊敗,又得知荊州有失,慌忙撤軍,但一路士卒都逃散了,關羽只好逃往麥城,被東吳軍隊擒殺。這一連串事變,都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十二月間。事發突然,關羽也是猝不及防。成都距荊州路途遙遠,劉備獲得孫權偷襲荊州的消息後再出兵援救,時間和地理上都難以做到。因此只能認為劉備及其參謀班子對事變估計不足。

【理由4分析】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征襄樊,正是劉備志得意滿之時:奪得漢中後,便在漢中沔陽擺設壇場,跪拜接受自製的漢中王印璽綬帶,戴上自製的王冠,自編自演了一出稱王的鬧劇後,大封功臣,關羽為前將軍,位居武將之首。這時劉備主要的心思,是接下來稱帝,不是考慮他死後即易世之後的事。劉備和關羽的矛盾也沒有到不相容的地步,而要實現稱帝的野心,關羽還是他的一條臂膀。

「易世所不能御」說,源自在關羽荊州敗亡之後,劉備在諸葛亮的主張下殺掉劉封。劉封是劉備養子,他和孟達得知東吳襲取荊州、關羽從襄樊一線敗退時,拒絕去救援;之後又與孟達爆發衝突,丟失了東三郡,自己跑回成都。劉封丟失了東三郡,失去了對於蜀漢政權的利用價值,又年長剛猛,威脅到劉禪的繼位,所以諸葛亮力勸劉備殺掉劉封。

與劉封的情況不同,關羽手握重兵鎮守荊州,是蜀漢政權的重要部分和東部屏障,即使劉備內心萌生了「易世所不能御」的顧忌,也不會採取自毀『肢體』的方式來解決。

【理由5分析】荊州是四戰之地,對吳、蜀雙方都至關重要——當時吳據有揚州,蜀據有益州,雙方雖然是聯盟,但誰佔有荊州,誰就在聯盟中具有壓倒優勢,因此是雙方必爭之地。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不會以失去荊州加失去荊州十萬大軍的代價,來假手吳人剷除關羽。

【理由6分析】劉備入蜀是以龐統為謀主,取漢中是以法正為謀主。諸葛亮所長在於治國,而非軍事。蜀漢立國到劉備稱帝,軍事謀劃基本由法正主導。諸葛瑾在吳,更是謹小慎微的辦事員而不是謀劃軍政的謀臣。諸葛瑾出使蜀國,還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並且避免和諸葛亮私下見面,無法串通好在四年後聯手除掉關羽。中間即便有書信往來,以當時的通訊條件,也不可能預知瞬息萬變的戰局情況,況且還有第三方的曹魏。

史書記載,孫權決計放棄取徐州而襲取荊州,是呂蒙的秘密謀劃。

起初東吳的既定方針,是交好關羽、利用關羽對付曹操。所以關羽出兵攻打襄樊,孫權也出兵攻打徐州。呂蒙秘密勸說孫權:劉備和關羽反覆無常,不可以真心相待。關羽有兼併江東的野心,現在還沒有進攻我們,是因為有您和我們這些戰將。應該乘我們有力量時解決這一後患。我們如果據有長江上游,自己就可以對付曹操,何必依賴關羽。

這時孫權還是游移不定,說我先攻取徐州,然後再進攻關羽,怎麼樣?呂蒙又分析了攻取徐州和攻取荊州的利弊:徐州即便攻下,也難以守住;而佔有荊州,則可全據長江,與曹操抗衡。

孫權最後認同了呂蒙的戰略規劃。

因此孫權放棄攻徐州而襲取關羽後方,是臨機的決策,而且是和呂蒙秘密決定。這是劉備和諸葛亮不曾料到的,更不可能參與陰謀和加以操縱。

關羽荊州敗亡,有必定因素,但過程中許多偶然因素——如呂蒙偷襲荊州的一系列計謀、關羽在襄樊前線被曹魏援軍擊敗、關羽十數萬大軍數日間就土崩瓦解、關羽逃往麥城被擒獲斬首,都不是劉備和諸葛亮所能預計和掌控。

綜上所分析,說關羽荊州敗亡是劉備或諸葛亮的陰謀,難以成立。但廖立指責劉備、實際還有諸葛亮,明知關羽治軍無方、御眾無法,卻讓他鎮守荊州重地,以致丟失荊州並葬送了關羽的性命,卻是符合事實的。劉備、諸葛亮不僅把關羽放到一個錯誤的位置上,而且對孫劉聯盟的脆弱性、還有荊州對於雙方的利害關係也沒有清醒的認識,疏於防範,是難辭其咎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