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自從27歲出山輔佐劉備開始,直到他病逝五丈原,一直處於開掛的狀態。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是這麼說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按照諸葛亮自己的說法,他就是一普通農民,在南陽有幾畝薄田,並以務農為生。如果真是這樣,諸葛亮絕對是草根逆襲的典範。但是,諸葛亮出山前的身份,真的如他自己所說,只是個農名嗎?
《三國誌》有這樣的記載:「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也就是說,諸葛亮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
當時的司隸校尉是什麼官職呢?其主要是負責京師及其周邊地區行政、治安、軍事的長官,官位顯赫,權力相當大。他父親諸葛圭,擔任過太山都丞,官職也還可以。
後因諸葛圭去世的比較早,諸葛亮就跟著他叔叔諸葛玄生活,諸葛玄時任豫章太守,此時的諸葛亮才8歲。之後,諸葛玄失業了,就到荊州投奔了劉表,混的還可以。
可惜的是,諸葛玄去世的也比較早,那時的諸葛亮才17歲。為了生活,諸葛亮就跑到了南陽開墾了一片空地,並在這裡定居了下來,這也是為何諸葛亮自稱為「布衣」的原因。
客觀來說,諸葛亮並不是布衣,他出身於官宦之家,且是名門望族。儘管之後家道沒落,卻依然有貴族的氣息,比當時真正的農民強太多。東漢末年,還沒有科舉制度,名門望族的子弟,才有機會做官。
雖然諸葛亮此時很窮,但卻出身名門,因此結交了不少名流,像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這也是他成名的主要原因。若諸葛亮沒有機會結交這些人,劉備壓根就不會知道有他這個「臥龍」的存在,更不會有之後的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之後的輝煌。
所以,諸葛亮出山前雖然靠種地為生,但從本質上來說,他並不是農民,而屬於沒落的名門望族。在東漢末年的亂世,沒有點家族背景的話,很難有成名的機會,空有抱負及才華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