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記載:「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公孫瓚雖出身貴族,但因為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不過又因為長相帥氣、聲音洪亮,並且才智過人,獲得了涿郡太守的賞識,並且成為了太守的女婿,後來受到岳父的幫助師從能文善武的盧植,並且還曾拜東漢宗室名臣劉寬門下作門生,與劉備、王邑、傅燮等人是同門。
公孫瓚在東漢朝廷曾有過一段平步青雲的日子,而且他對待入侵的北方遊牧民族態度強硬,在戰場上非常勇猛,也是威震邊疆。不過公孫瓚好戰,雖然他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是卻放縱自己的部隊,搶掠居住在邊疆附近的百姓。
東漢宗室宰相劉虞是公孫瓚的上司,他一向為政寬仁,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當地的遊牧民族,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關係逐漸惡劣,最終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於是決定率十萬大軍攻打公孫瓚。
但劉虞的士兵並不習戰,而且有軍令不准騷擾百姓,不許損害民居,因此也是久攻不下,因此兵敗,公孫瓚則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有「白馬將軍」之稱。
而公孫瓚麾下有三大著名將領,分別是趙雲、田豫和嚴綱。李雲在離開公孫瓚約7年後,在鄴城與劉備再次相遇,從此趙雲並跟隨了劉備近三十年,先後參與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等,肚子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等,是劉備的「五虎將」之一,趙雲也被後世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建安四年(199年),公孫瓚與軍閥袁紹作戰失敗後,引火自焚,其首級被袁紹送到了曹操所在的許都,田豫在公孫瓚敗亡後投靠曹操,並且勸說鮮於輔投順曹操。
田豫常年鎮守曹魏北疆,從征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等,屢立戰功,官至太中太夫封長樂亭侯。
當年劉備投奔公孫瓚時,與田豫相識,也見識到了田豫的才能,後來田豫以母親年老為由請求回鄉時,劉備曾對田豫說:「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但剩下的嚴綱其實才是三大著名將領中最厲害的,儘管嚴綱在歷史上並不是非常出名,不過他也是三大將中唯一一位始終追隨公孫瓚的,而嚴綱有很強的領軍能力,他所統帥的「白馬義從」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嚴綱領導出來的「白馬義從」也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據史記載,胡人十分害怕見到這支精銳的起兵部隊,稱:「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
另外還有記載:「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白馬義從也有「東漢末年第一輕騎」的美譽,值得一提的是,有相關資料還提到,趙雲原來也是白馬義從中的一員。
公元191年,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與袁紹展開戰鬥,當時公孫瓚因兵勢強盛,因此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後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命手下著名將領麴義率領八百精兵作為先鋒,同時以強弩千張掩護麴義兵。
公孫瓚和嚴綱最初看麴義率領的兵力少,因此有些輕敵,下令讓白馬義從發起衝鋒,結果白馬義從衝到距離麴義兵幾十步的地方,就遭到了千張強弩齊發的攻擊,公孫瓚的部隊慘遭突襲,一時也陷入了混亂,騎兵、步兵皆爭相逃走。
麴義率領800精兵越戰越勇,最終嚴綱被斬殺在此,麴義則一直追擊到了公孫瓚的駐營地,後來公孫瓚又與麴義打過幾場,也都是以戰敗結束。
興平二年(195年),麴義將公孫瓚包圍在了易京,兩軍相持了一年有餘,不過公孫瓚在易京內開置屯田,而麴義則逐漸沒了糧食,因此士卒常常挨餓,麴義只得率軍撤退,但公孫瓚乘勢追擊,後擊敗了麴義。
此後再沒有麴義的記載,雖然白馬義從在歷史上也沒有停留很長的時間,但它卻留下了許多傳說,公孫瓚之所以能威震邊疆,也是因為這一精銳騎兵部隊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