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正史中被稱為關東聯軍,公孫瓚作為其中的一方諸侯,加入了討伐董卓的陣營,公孫瓚甚至親自上陣,單挑呂布,不僅如此,公孫瓚後來與袁紹交戰,還單挑猛將文丑。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為何老親自上陣廝殺?其武藝究竟武藝如何?為何敢單挑呂布和文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先看公孫瓚單挑呂布的經過,十八路諸侯齊集虎牢關,呂布率兵挑戰,公孫瓚出戰。
《三國演義》第五回: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後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也是其部隊的統帥,親自上陣單挑呂布,實在是非常罕見,而其他聯軍的諸侯,沒有老大親自上陣的,袁紹沒有,袁術也沒有,曹操也沒有。最多,手下大將上就可以了。
公孫瓚單挑呂布的結果,沒有幾個回合,公孫瓚就擋不住呂布了,敗走。呂布赤兔馬快,眼看要追上了,幸虧張飛攔住了呂布,不然,公孫瓚必死。
再看公孫瓚單挑袁紹大將文丑,也非常精彩。
《三國演義》第七回:公孫瓚就橋邊與文丑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丑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丑飛馬徑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丑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
公孫瓚和文丑戰了還不到十個回合,擋不住文丑,敗走,文丑追趕公孫瓚,公孫瓚手下四員大將來迎戰,被文丑刺死一個,其餘三個跑了。
《三國演義》第七回:文丑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谷而逃。文丑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丑撥回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公孫瓚被文丑追的很狼狽,頭盔掉了,頭髮散了,馬失前蹄倒了之後,眼看性命不保,幸虧趙雲出現,救了公孫瓚,如果沒有趙雲,公孫瓚必死無疑。
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這兩次單挑,都是非常危險的,呂布天下無敵,文丑勇冠三軍,都是狠角色,公孫瓚為何要冒險呢?
第一次單挑呂布,公孫瓚是想在十八路諸侯面前露臉,自認為自己的武藝不低,畢竟是赫赫有名的「白馬義從」的統帥,肯定有本事。
如果在十八路諸侯面前,打贏了呂布,那將是多麼光彩的事情,公孫瓚卻忘了自己的水平,你挑戰的可是呂布,天下無敵的飛將,公孫瓚確實是自不量力。
第二次單挑文丑,公孫瓚同樣覺得,自己作為統帥,如果能出手幹掉文丑,那將更加樹立自己的威信,讓手下人也歎服,可是,文丑是河北著名將領,和顏良一樣勇冠三軍,水平在那裡擺著,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差距太大,公孫瓚考慮的欠妥,結果,一交手,就敗了。
公孫瓚作為一方諸侯,親自上陣單挑,原因有三點:
其一,公孫瓚不夠自重,太冒險。作為統帥,應該統籌全局,而不是逞能,逞匹夫之勇。
其二,公孫瓚太看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些高估自己。也就是說,有些自高自大,太過自信。
其三,公孫瓚不會用人,單挑可以讓自己的手下大將上陣,何必自己親力親為?這說明他根本不會用人,趙雲在身邊不受重用,就是一個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