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隨著黃巾大起義的爆發,漢王朝一步步走向崩潰。各地武將和軍閥,乘機建立起自己的武裝,割據一方,稱王稱霸。河北涿郡人劉備,也拉起一支隊伍,加入到逐鹿天下的行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然而當時北方的各路諸侯中,董卓、袁紹、袁術、曹操、呂布等大軍閥實力過於雄厚,劉備根本無力與之抗衡,連戰連敗,奮鬥幾年卻一事無成,依舊是個兵微將寡的草台班子。
初平二年(191年),劉備有一次遭遇挫敗,連僅有的根據地高唐縣也被人奪占,劉備倉皇失措,連容身之地也沒有,只得去投奔河北軍閥公孫瓚。公孫瓚與劉備早年曾共同在名士盧植門下學習,兩人關係密切,所以劉備在走投無路之時才會想起他。
公孫瓚,遼西令支人,漢末三國初期北方著名的大軍閥。其家族世代擔任朝廷官吏,貌似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家族還多少有點淵源。公孫瓚的發展之路充滿傳奇色彩。他最初是舉孝廉出身,擔任遼東屬國長史,是個無人關注的下級官吏。
公孫瓚所在的幽州地區是東漢邊防前線,塞外的鮮卑騎兵時常突破長城南下侵擾。公孫瓚有一次帶著幾十個騎兵巡邏,意外遇上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的部下一看眾寡不敵,只想不戰而逃。
公孫瓚卻立即制止他們,告訴他們如果此時逃跑,必定會遭到鮮卑騎兵的追擊,「則死盡矣」,不但不能跑,還應該趁著敵軍不辨虛實,向其猛打猛衝,才有可能活命。他一聲令下,自己身先士卒第一個衝向鮮卑騎兵軍陣,手持兩刃矛上下翻飛,瞬間刺死數十個敵軍,鮮卑騎兵果然被他的氣勢震懾,倉皇逃跑,公孫瓚一戰成名。
此後,在與鮮卑人、烏桓人的多次交戰中,公孫瓚屢立戰功,聲譽鵲起,官職也一路走高,最終成為盤踞幽州的大軍閥。在平定黃巾軍起義過程中,公孫瓚「大破黃巾,還屯涅盤河,威震河北,冀州諸城無不望風響應」。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屢屢與公孫瓚發生軍事衝突,多次被打的潰不成軍抱頭鼠竄,可見公孫瓚能力之強。
公孫瓚威震北方,連三國戰神趙雲聽說了他的大名,主動從河北常山前來投奔,向公孫瓚俯首稱臣。而幾乎與他同時起步的劉備,此時卻還是個兵不滿前的游擊隊長,可見公孫瓚的能力無論怎麼說也不會次於劉備。
遺憾的是,公孫瓚縱橫北方十餘年,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最終卻沒能打出個名堂來,在公元199年易京之戰中一敗塗地,兵敗身死。公孫瓚能力不次於劉備,在三國爭霸戰中佔得先機,為什麼會一事無成兵敗身死?
原來,公孫瓚能力雖強,卻有兩個致命缺陷。首先他不善於識別人才、駕馭人才。趙雲這樣的一流猛將跟隨他數年,卻始終得不到他的信任與重用,從未給其獨當一面的機會,使得趙雲最終改換門庭投奔了劉備,而且這樣的事例並非僅此一例。失去了人才的支持,在激烈的三國爭霸戰中要想勝出,就難上加難了。
其次,公孫瓚還錯殺掉一人。他駐屯幽州期間,與幽州牧劉虞為了掌權,矛盾激烈。劉虞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強的嫡系後裔。劉虞為人正直清廉,勤政愛民,「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百姓歌悅之」,深得民心。
劉虞忠於漢朝,對公孫瓚的割據稱霸之舉屢屢加以約束,使得公孫瓚惱羞成怒殺掉他。劉虞死後,「百姓流淚,莫不痛惜」。公孫瓚由此失去民心支持,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瞭解更多三國史事,請閱讀《知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