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東吳實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會發現,在前半段中東吳還是有一定的存在感,尤其是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政權和東吳來往密切,東吳還是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但是到了後半段以後,東吳的存在感就很弱了,而且明明是一個實力比蜀國還要強大的國家,但是在後期最活躍的卻偏偏是最弱的蜀國。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啊,歷史的存在感是靠粉絲刷出來的,東吳粉明顯沒有蜀漢粉多,存在感當然就不如蜀漢了。三國愛好者裡面,粉曹操的人很多。因為曹操這個人足夠的真實,他才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他既有遠大志向的一面,但是也有人性中陰暗的一面。
而人就是這樣一種很雙面很複雜的人物,就像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說的名言一樣:我那時還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誠中有多少虛偽,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惡中有多少善良。
雖然曹操經常會幹些令人詬病的事,比如他屠城,比如他誅殺名士,比如他好色等。但是這並不妨礙很多人推崇曹操,因為他夠霸氣,夠大氣,理想也十分遠大,一輩子都在為削平四海,統一天下而努力。
東漢末年若是沒他罩著,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稱帝,有多少人會稱王。曹操之於漢末,是如救世主般的存在。並且,曹操的文采還極好,屬於文武雙全的梟雄人物。像曹操一樣活,活的那麼精彩,其實是很多人的理想。
即便你不喜歡曹操,那也沒關係。荀彧、郭嘉、賈詡、許褚、典韋、曹植、五子良將,這裡面總有人是你看得上眼的。三國愛好者裡面,粉蜀漢的人更多。
劉皇叔賣草鞋的出身,說是漢室宗親,其實跟皇室沒半毛錢關係。可儘管如此,他卻偏偏立志要復興漢室,不稀罕任何人的小恩小惠,帶著關張二人東奔西走三十餘年。
在他四十七歲時,他一事無成,這種人生境遇換做是普通人,早就認命了。理想?怕是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吧。其實曹操對劉備不錯,劉備若是不背叛曹操,想必待遇肯定也不會差。
但是劉備不同,他不是認命的人,他不想棲身於人下,最終還是決定走自己的路。最終在他快六十歲時,終於完成了自己兒時立下的豪言壯志(稱帝)。說句實話,正史記載中的劉備,遠比演義小說中,只會哭鼻子的劉備有人格魅力。
曹操的《龜雖壽》中有兩段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用在劉備身上其實才是最合適的。23歲從軍,63歲病死於白帝城,一生戎馬疆場40年,也是一代梟雄。劉備的一生,其實就是普通人的一生。在劉備的身上,很多人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活成劉備那樣,也是很多人敢想,卻做不到的。
如果你不喜歡劉備,那也沒關係,蜀漢最不缺的就是有魅力的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這正所謂是同一個蜀漢,同一個夢想,一群英雄譜共同譜寫了一段史詩。至於三國愛好者裡面,粉東吳的人,其實也挺多的……
孫堅、孫策、周瑜、魯肅、陸遜,都是一代英傑。從古至今,都不缺推崇他們的粉絲。東吳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孫權身上。孫權這個人,當然也很了不起。很多人說他撿現成,沾了父兄的光,這麼埋汰他,其實不公平。因為他能坐穩江東,靠的也是本事。最後他能稱帝,也屬於人生逆襲。他一生忍辱負重,不拘小節,也是很了不起的。
只不過,在孫權這個人身上,你找不到任何可以推崇地點。也就是說,沒有人想活成孫權那個樣子。縱觀孫仲謀一生,他奉行的主張就是有奶就是娘,翻臉比翻書還快。最早的時候,他的主張是:抑制劉備,北拒曹操,奪取益州,全據長江。後來發現行不通,就改成了:聯合劉備,北拒曹操,奪取合肥,割有淮南。
看到劉備發達後就又改為:聯合曹操,西征劉備,奪取荊州,進取益州,全據長江。到最後發現還是行不通,就又改為:聯合諸葛亮,北拒曹魏,相機北伐,奪取合肥,割有淮南。蜀漢也好,曹魏也罷,都有一套較為穩定的戰略,偶因突發事件調整,但整體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就是統一。蜀漢要統一,曹魏的目標也是統一。
唯獨孫權,東一鎯頭西一棒,一會兒覺得淮南是香餑餑,打破頭也要進合肥;一會兒覺得荊州是香餑餑,又想要荊州。至於統一夢想,完全沒有。孫堅活著時,想的是報效國家,誅殺董賊。
孫策活著時,想的是與曹操一決雌雄,劍指天下。到了孫權時,就想著怎麼偏安一隅了。
如果說孫權對外苟且,那都算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漢、魏領導人的那副志氣。孫權最讓人詬病的是,他對自己人也不好。有事就找都督,沒事就收兵權,東吳被他迫害的人有:陸遜、張休、顧譚、顧承、吾粲、朱據、孫霸等等等等。
拿手指頭都數不過來。縱觀孫權晚年,可謂是一地雞毛,讓後人很是鄙視。魏漢吳三國,蜀漢是悲劇傳奇,曹魏是時代偶像,東吳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活得長,其實大多數人在當今社會上,最終都活成了聰明人。
但是,傳奇和偶像更值得追憶。我們在做白日夢時,更希望自己活得像曹操、劉備,而不是孫權。另外,東吳除了少有人粉,它還特招黑。蜀漢粉和曹魏粉之間,起碼還會相互尊重,而對東吳,就只剩下蔑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