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孔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小時候總被灌輸謙讓的美德,就是從「孔融讓梨」的故事中總結出來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到了孔融這一代,朝代已經幾經更迭到了東漢末年。四歲的孔融以「讓梨」的高尚品德以及少年才氣極負盛名,十三歲時,他更是因為父親的去世悲痛過度,站都站不起來,時人皆稱讚他的孝行。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孝子,最終卻死於不孝之罪,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件事還要從東漢末年的朝局說起。孔融十六歲時犯了窩藏朝廷重犯之罪,但是這「重犯」並不是真的罪大惡極,而是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名士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無奈他遭到中常侍侯覽的記恨,侯覽就暗中派人捉拿張儉。張儉一路躲躲藏藏,最後來到了孔褒家裡,他本來打算求孔褒收留自己,無奈孔褒不在家,他又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境遇告訴孔融。
反倒是孔融察言觀色,看出張儉風塵僕僕、行色匆忙,一副有難言之隱的樣子,善良的他便主動提出了願意當東道主收留張儉一段日子。
後來,張儉是逃過一劫了,但是孔家兄弟卻遭難了。因為「上面」認為是他倆放走了張儉,於是把兄弟倆都抓進了監獄。審問的時候,孔褒和孔融都爭相把罪責攬到自己身上,孔融的母親也說是自己沒教好孩子,她也是有罪的。孔家在當地是有名望的人家,官員不敢輕易處決,於是請示上級,最後上面決定歸罪於孔褒,留孔融一命。
這件事過後,孔融的名聲就更大了,還受到了司徒楊賜的徵召,成為司徒掾屬。孔融剛直不阿,在任期間查獲了多起官員貪污案件,由於這些貪官大多數都是朝中位高權重的宦官親族,所以孔融的大上司把孔融這批司徒掾屬拉出來狠狠批評了一頓,但是孔融據理力爭,半步也不肯退讓,堅決要那些貪官受到應有的懲罰!
在渾濁的朝堂中,像孔融這樣不巴結人,不怕得罪人的堪稱一朵奇葩了,但是他就是在這樣混亂的形勢中混出了名堂,不斷陞官,名氣也越來越大。權臣董卓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總攬朝政大權,孔融站在朝堂大殿之上與董卓「文明的吵架」,而且佔著一個理字,董卓爭得臉紅脖子粗,說不過孔融,最後只能以權壓人,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把孔融派去最危險的北海國擔任國相。後來孔融所在的北海國遭到黃巾軍的攻擊,危在旦夕,他還專門寫信向時任平原國相的劉備求救,令劉備受寵若驚:「喲,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
對那時的劉備來說,孔融是中央朝廷下放到小諸侯國的人,比自己高了不知多少個等級,難怪會這樣驚訝了!
孔融的性格就是這樣寧折不彎,當他意識到曹操和袁紹二人都不是什麼忠臣以後,堅決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污,那些勸他投靠曹袁的人都被他殺掉。曹操攻破鄴城,將袁紹府裡的女眷都擄走了,曹操的兒子曹丕還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這件事以後,專門寫信諷刺曹操:「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孔融看不慣曹操這種隨時會篡奪漢朝政權的人,所以一有機會就會讓他們不痛快。曹操忌憚孔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份量,不敢輕易殺掉孔融,只能一忍再忍。後來,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捉拿孔融,孔融全家都受到連累而死。在眾多的罪名中,有一條說的是孔融曾經說過「父子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恩情。父親生孩子只不過是情慾的結果」,所以孔融是不孝之人。
不過,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很難讓人相信這句話真的出自孔融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