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來吃梨啦!"
隨著父親的一聲呼喚,六七個小朋友笑著鬧著圍攏過來,一派天倫敘樂之景讓時光也染上了溫柔的底色。
"孔融,你年紀最小,就由你先選個梨吃吧"。
一名四歲的孩子應聲上前,只見他拿起一個最小的梨,而後滿意的回來了。
父親覺得很奇怪,問孔融為什麼選最小的。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就應該拿個小的,那些大的留給哥哥們吃吧"。
這便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無數的父母用孔融的故事教育子女謙讓的美德,就連《三字經》中也留下了"融四歲,能讓梨"的動人傳說。
憑借"讓梨"一舉成名後,孔融卻如人間蒸發一般,再難聽到有人提及他的輝煌事跡。那麼,以美德揚名的孔融,後來怎麼樣了呢?
帶著這個疑問,且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去看看這段未完待續的故事吧。
一、驚悚言論
當年讓梨的小孔融很快成長為東漢名士,再度活躍在人們的傳說中。不過,這次出場的孔融,卻是靠著一段驚悚言論成為萬眾關注的焦點。
據《後漢書》記載,孔融曾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這便是令孔融頗受爭議的"父母無恩論"。
孔融認為,父母生育子女最開始不過是生物間異性相吸的原始衝動,等到懷孕後,產子不過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這一切都是基於生物的本能,因此不能說父母生孩子就是對子女有恩。
這段離經叛道的言論一經傳開就引來軒然大波,以"舉孝廉"為主的東漢社會容不得這樣不遵禮法的話,孔融的國民形象瞬間一落千丈,險些不容於士林。
二、一門爭義
單看這段言論,很容易推斷出孔融不孝的結論。然而孔融自幼以美德揚名,又是孔子後裔,似乎並非品德惡劣的人,那麼,孔融父母無恩論的背後,是不是還有什麼隱情呢?
俗話說,看一個人怎麼樣,不要聽他怎麼說的,而是要看他怎麼做的。孔融正好適用這條規律。
公元166年,孔融的父親去世了。當時年僅13歲的孔融哭得站不起來,一時間,十里八鄉都在傳誦孔融孝順的美德。
等到孔融16歲那年,兄長孔褒的朋友張儉被人捉拿,生死存亡之際來到孔融家中避難,誰料孔褒當時正好有事不在家中,於是孔融便自行做主收留了張儉。
後來事情敗露,孔褒和孔融都被逮捕,但官吏們卻不知道究竟應該是誰的過錯。
這時候,孔融對官吏說:"張儉是我私自收留的,有什麼罪責我願意一力承擔"。
孔褒一聽這話就急了,連忙跟著說:"張儉是來找我的,與我弟弟無關,我願領罪"。
官吏第一次遇到這樣爭著送死的兄弟,考慮到人命關天,官吏決定找他們的母親核實一下事情經過。
哪知孔老夫人聽說了官吏來意後卻說:"年長的人應該承擔責任,這件事的過錯在我,請拿我治罪吧。"
這樣一門爭死的場景深深震撼了官吏,年幼的孔融也因為此舉名聲大噪,成為了美德的代言人。
三、堅決反曹
從孔融的所做所為來看,他明明是位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優秀青年,為何最終卻成為世人眼中的無禮之人呢?
這就要從孔融與曹操完全對立的政治立場說起了。孔融是漢室王朝的死忠粉絲,而曹操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梟雄。
一開始,曹操看在孔融名人效應的份上還能給孔融幾分面子,但隨著曹操與漢室皇族之間的矛盾逐漸白熱化,名人孔融就成為了噁心曹操的主力軍。
有一次,曹操好不容易抓住劉表祭祀時的僭越行為,正準備發兵討伐。
誰料孔融聽說後,居然提出了崇國防的論調,表示劉表的做法雖然不對,但考慮到國防力量及大局影響,還是應該放過劉表。
這樣為漢室宗親開脫的行為,曹操又怎會看不破。正當曹操苦思冥想該怎麼收拾了孔融又不敗壞自己名聲時,兩人之間又爆發了更大的矛盾。
當時曹操想要謀求封國,以圖霸業,可孔融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提出了限制曹操權力的"請准古王畿制",旗幟鮮明反對曹操代漢自立。
如此一來,曹操與孔融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曹操想要完成稱王稱霸的偉業,便要先除掉擁有崇高威望的孔融。
為了順利除掉孔融,曹操便授意屬下暗中收集孔融的言論和罪狀,力圖先從輿論上搞臭孔融,再徹底除掉孔融這個討厭的絆腳石。
在曹操的暗中支持下,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終於找到機會羅織罪名,以"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一家老幼全部殺害。
孔融死後,曹操又大肆操縱輿論,將孔融的形象打造成"不忠不孝"之輩。
至此,曹操總算完成了從精神到肉體消滅孔融的全套程序,而漢室江山也在這一樁樁波譎雲詭的陰謀中愈發的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