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嗎?是什麼支撐著諸葛亮和姜維北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嗎?是什麼支撐著諸葛亮和姜維北伐?

蜀漢北伐的真的有可能成功嗎?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並不是什麼空想家,而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不會去做一件自己都覺得不會成功的事。要說劉備留給他的絕對是一個大大的爛攤子,劉備在夷陵死了一堆人才,例如馮習、馬良、張南、王甫、程畿、李朝、傅肜。由於記載缺失,這些人除了馬良之外聽上去都是些龍套,然而馮習官拜領軍、大督,論地位不亞於趙雲,傅肜和輔匡同為別督,輔匡是在劉禪繼位後就被任命為鎮南將軍的人,而張南在這次出征裡還是地位更加重要的前部督。這些人可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小人物,他們的死對蜀漢的打擊相當之大。

另外,駐紮江北的黃權部隊更是誇張,他率眾降魏後,一行裡被封侯的有42人,拜將者上百人。

對蜀漢來說,這波人才損失簡直血虧,造成的打擊可以說傷及骨髓。外加劉備喪失的數萬精銳,最後甚至沒臉回成都見群臣。

接著在劉備還沒死,漢嘉太守黃元就造了反,劉備一死南中幾個太守一起反了。

如果不站在事後諸葛的角度,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說是蜀漢徹底沒戲唱了估計也能得到一票人支持,所以連曹丕都派了不少說客勸說諸葛亮投降。

然而諸葛亮是怎麼做的?他沒有被劉備氣得撂挑子不幹,也沒有對曹丕表示臣服,而是穩紮穩打,先穩定內部,然後和孫權恢復盟約,等到條件具備後出師平定南中,最後甚至出兵北伐。他直接讓一個剛剛遭受巨大打擊,內憂外患不斷的國家起死回生了!

看看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是怎麼寫的:

諸葛亮的意思很明確,我們國家現在的情況很糟糕,但並不是說就死路一條,要看清自己的實力,不要說些喪氣話,自絕生路。

一個人很容易察覺到過高估計自己的危害,卻不容易察覺到過低估計自己的危害。實際上高估自己和低估自己都是同樣有害的,真正客觀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出師表》的內容來看,當時蜀漢朝廷甚至劉禪本人都說過一些悲觀失望的話。諸葛亮批評了這些言論,要看清自己自然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如果連自身的優點都看不到了,不也是同樣不可取的嗎?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政策並不是建立在單純報答知遇之恩或者給蜀漢延長國祚,而是他在充分認識到魏蜀兩國情況之後認為具備可行性,才做出的決定。無論是差不多同時代的張儼,還是後世無數文人,包括現在不少蜀粉,都喜歡說諸葛亮以一州抗九州。

這是無視了客觀條件和客觀事實,胡亂神化諸葛亮,營造出一種悲壯感。諸葛亮之所以被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不止是因為他忠誠,忠誠但能力平庸的人多了去,諸葛亮被推崇的重要原因在於他的能力。如果真的拿一州去對抗九州,那就是以卵擊石,也低估了諸葛亮對北伐成功的決心。

諸葛亮的北伐處處透露出合理二字,他不但聯絡孟達孫權,還聯絡起了遠在塞外的鮮卑軻比能,甚至和西域諸國有往來。事實上除了孟達造了個沒頭沒尾的反,孫權和軻比能也確實給魏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前者導演出了石亭之戰,後者把護烏丸校尉田豫圍了整整七天七夜。再加上幽州的公孫淵也上台搞起事來,曹魏談何集九州之力對抗蜀漢?這樣設計精密,出兵合理的北伐,是可以在曹魏西北掀起震動的,怎麼可能只是一場以卵擊石的悲壯之旅?

再說街亭之戰,在諸葛亮設計如此之精密的情況下,依然遭此大敗,他卻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實際上張郃此時的兵力並不多,而且因為急行軍和戰鬥,戰力有所削減,諸葛亮的蜀軍主力完全有一戰之力。但諸葛亮馬上忍痛放棄了已經到手的三郡,因為諸葛亮不是想賭一把就跑,就算這次出兵已經功虧一簣,他依然沒有氣餒,還在考慮下一次出兵的事。於是在當年年末他又策劃出了聲東擊西,攻克陰平武都二郡的事。這不得不說是有如明鏡一般的睿智再外加鋼鐵一般的意志才能做得到,他無論在受到怎樣挫折的情況下都不會自暴自棄,而是冷靜地考慮之後的行動,止住損失甚至扳回一城。

北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諸葛亮從來不會想要一蹴而就。一伐的目的是奪取涼州,即使這個目標實現,一來會把戰略線拉得過長,而且在政治上整合難度較高,二來涼州一帶過於貧窮,一直需要靠內地的財政供養,以益州的賦稅既要供應北伐又要供養涼州,非常艱苦。諸葛亮並不是認為趁曹魏這次不備,自己就能立下不世奇功。即使按魏延的外星方案吞下了整個西北加關中,曹魏政權依然在戰略上處於主動地位,因為關中平原是處於一個三面被包圍的地形,十分被動,加上連年戰亂的關中地區生產力尚未恢復,在戰爭後勤方面會帶來極大的困難。

奇謀的效果要分情況,即使是鄧艾最後玩起了心跳,也是因為他正好撞上了劉禪。換成其他有骨氣的君主,如果能堅持抵抗到江州的閻宇、南中的霍弋、甚至是東吳的任何一方趕到,鄧艾也是有來無回。想要靠一次大開腦洞而完成滅國壯舉,只能發生在大國對小國的身上,小國對大國根本不要指望來這一套,就算吞下了關中和西北的蜀漢也無法取得對曹魏的優勢。而這些,都是諸葛亮看得到的。

他既能看清現狀,又能放眼長遠,這幾乎就等同於上帝視角了。對於後人的我們來說,對前人開個上帝視角十分容易,但讓你對當下的房地產市場開個上帝視角試試呢?如何不偏不倚分析現狀?又如何合理預估未來?再試試對國際形勢開個上帝視角呢?

因而像諸葛亮這樣一個對手,對於曹魏來說是有多麼的可怕。諸葛亮歷次發起北伐時,曹叡先後的動作包括親自坐鎮關中、緊急召集中央軍支援、親自為張郃送行、親自拜託司馬懿、加派衛臻當援軍、命令辛毗強行阻止司馬懿出戰等等。相比之下,聽說孫權來襲時,曹叡的態度卻是游刃有餘。

兩相比較,差距明顯。原因很簡單,作為當事人,曹叡很清楚諸葛亮是真的來幹大事的,不認真對待後果不堪設想。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司馬懿在諸葛亮四伐時損兵折將,事後還得到了曹叡的嘉獎。這其實不難理解,諸葛亮一伐時曹魏整個涼州震盪,三郡失而復得,緊接而來連貫行動的二伐和三伐直接吃下了魏國兩個郡。因而司馬懿可以在沒有丟失任何地盤,且沒有遭到嚴重打擊的情況下逼退了諸葛亮,這份表現當然是要好過之前的魏軍不少。只是我們站在後人的角度,覺得諸葛亮北伐不過是拿下了兩個郡,這都是因為他後來面對的對手也是當世一流的軍事家司馬懿,而且還是瘋狂龜縮的司馬懿。對於時人而言,一個不謹慎,被諸葛亮吞下地盤毫不奇怪。

關於諸葛亮對北伐的態度,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佐證。從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開始北伐起到去世為止,他長時間沒有在成都辦公,而是駐紮漢中講武運糧備戰。如果諸葛亮真的只是出於政治原因加整合國內不得不出兵北伐,他完全沒有必要做到這種程度,除了例行北伐之外都留在成都,或者把力量用來開發南中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因而諸葛亮會這麼做,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做可以收到成效。

綜上,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並非所謂只是為了延長蜀漢國祚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而是很明顯的知其可為而為之。許多人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忠義而強行誇大了曹魏的強大,洗刷掉了諸葛亮行事合理的方面,只能說諸葛亮的責任實在太重,沒有幫手的他已經沒有條件再繼續承擔下去,偏偏劉備留給他的幫手又是個拖後腿的。如果壓在他身上的擔子沒有這麼重,再給他足夠的時間撐到曹魏起變化(例如公孫淵起兵、曹叡病故),到時候人們討論起他的北伐又會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論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