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過後,劉備怒摔劉禪,還說他差點害死自己的愛將趙雲。不管這是劉備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收買人心,但他確實把劉禪摔在了地上。有人戲稱,估計就是劉備無意間的一摔,把原本智商爆棚的劉禪摔成了腦殘,為他之後的昏庸、無能埋下了禍根。
千百年來,對於劉禪的評價無外乎兩種。一是,劉禪的確是位昏庸之君,只知道貪玩,沒有什麼作為,要不是諸葛亮盡心盡力地輔佐,蜀漢早就亡於劉禪之手;二是,劉禪非但不是昏君,反而是位任人唯賢的明主,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能繼續存活30年,這足以體現劉禪的才能。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劉禪是昏庸之君,還是不可多得的明主呢?只用事實說話。
劉禪,出生於公元207年,也就是諸葛亮出山輔佐就被的同一年。此時的劉備,已是年僅半百的老人,既沒有比肩曹操的軍隊,也沒有穩定的地盤,甚至經常被吊打,不得已而寄人籬下。老爸劉備前途未卜,雖有匡扶漢室之心願,卻沒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實力,劉禪的出生並沒有給劉備帶來多大的喜悅,反而讓他倍感壓力。
深處亂世當中,劉禪自幼多災多難,若不是趙雲的兩次拚死相救,他早就夭折於戰場。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逐漸有了荊州之地,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拼,又得到了川蜀之地,從而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14歲的劉禪被立為太子。
為了讓劉禪成為合格的繼位人,諸葛亮親自教授他《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籍,劉備又讓他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另外,望子成龍的劉備,還讓劉禪學習武藝,想讓他成為文武雙全的君主。史書《寰宇記》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劉備托孤於諸葛亮,並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另外,劉備還讓兒子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一切軍政大事都要聽從於他,還囑咐道:「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禪謹記在心。
劉禪登基稱帝后,把一切權力都交給了丞相諸葛亮,這才讓諸葛亮有權力和精力進行多次北伐曹魏之行動。公元234年,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並在臨終前給皇帝留下了一封信,上面是對朝廷大臣的人事安排,劉禪基本聽從了諸葛亮的所有臨終安排,從這方面來說,他算得上一位任人唯賢的皇帝。
但是,畢竟劉禪是蜀漢的第二位皇帝,不能體會劉備及諸葛亮的創業之艱辛,也難免有普通人的私慾。後來,劉禪開始貪圖享樂,寵信宦官黃皓等人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最終成了亡國之君。也正是因為這樣,歷代都將蜀漢滅亡的因素全都歸結於劉禪的不作為,甚至對他嚴詞批判。
客觀來說,當時魏、蜀、吳三國中,曹魏的實力最為強大,蜀漢則最為弱小,魏國一統天下是歷史的必定。假如劉禪帶領蜀漢軍民誓死抵抗,最終也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而且會讓百姓遭受戰亂之苦,充其量也只能留下「不投降」之美名。樂不思蜀的劉禪,並不是真的不想念蜀漢之百姓,他內心也許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煎熬。但事已至此,他只能選擇苟活於世,甚至背上了投降之罵名。
仔細分析劉禪一生的所作所為,既不能算位明主,也不是昏君,他只是一位非常普通的皇帝。若他不生於帝王之家,與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過著最平凡的生活。所以,劉禪不應該被稱讚,也不應該背著歷史的罵名,若把我們放到他的位置,一定會比他做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