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發動夷陵之戰時諸葛亮並沒有隨行,是為何?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發動夷陵之戰時諸葛亮並沒有隨行,是為何?

夷陵之戰是蜀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敗仗,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詩有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也不為過,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誌》中,諸葛亮的形象都接近完人,文治武功,無所不能。除了治國帶兵非常有手腕外,他的個人道德修養更是毫無挑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讓無數人感動與敬佩。那這樣文武雙全的人才,為什麼劉備每次出征,不都帶在身邊呢,理由其實很簡單,按照當時所處的局勢不同,或許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諸葛亮,畢竟他仍舊是個凡人,沒有三頭六臂,為了更好地發揮其能力,只能待在最適合且最需要他的地方。

其實自從劉備四十六歲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就非常仰賴諸葛亮。這從之前對待徐庶的態度中也能看出,打拼了大半輩子的劉備對人才極度渴求。更何況遇見諸葛亮這麼個全才,劉備恨不能大大小小什麼事都先問過一遍諸葛亮再做決定。可能大多數人對於劉備打仗不帶諸葛亮的疑問都來自於著名的夷陵之戰,此戰背景特殊,蜀漢的第二號人物,軍事上的一把手,劉備的好兄弟關羽,剛因東吳的背盟而死,而被劉備視為克復中原的重要戰略地區的荊州也丟失了,這兩點對蜀國來講極其致命。荊州的丟失使得蜀漢不得不放棄原先從襄樊北伐的戰略轉走山路崎嶇的祁山;而關羽的死亡,更像一把尖刀狠狠插進了劉備的心臟。儘管此時的最優解是與東吳議和,但對當時的劉備來說,只有復仇是他唯一的想法。那既然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為什麼劉備不讓平時最依賴的諸葛亮隨軍同行呢?

首先,諸葛亮作為一個眼光長遠,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不可能看不見此時蜀漢傾盡全力大舉伐吳存在的極大隱患。這樣一個有損國家長遠利益的舉動是必定遭到諸葛亮的反對的,但曾經「老謀深算」的劉備此時已經徹底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砍下孫權的腦袋為義弟報仇,他已經聽不進任何人的諫言。如果他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保不準諸葛亮又在他耳邊天天勸諫,與其這樣,倒不如將諸葛亮留在大後方。

第二點,相較於前線的作戰部隊,有人坐鎮後方保證國內穩定以及糧草的持續供應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蕭何之於劉邦,若不是每場戰鬥的背後都有蕭何保證大軍的軍需給養和後方安定,那劉邦一旦在正面戰場上輸給項羽,就很難保證其後方不亂。只有前線與後方之間相互配合好,才能在屢戰屢敗後也能有最終擊敗項羽的垓下之圍。所以,既然劉備已經帶了張飛這樣的猛將,那麼相比於指揮前線部隊,留在成都坐鎮後方是只能托付於諸葛亮的重要任務。一旦前線戰事不利,還能有諸葛亮收拾爛攤子,穩定軍心。

第三點,劉備自身的軍事能力也極為不俗,到夷陵之戰爆發時,劉備已經年逾花甲,他這一生幾乎都在戎馬中度過,而且能在那樣的亂世中白手起家堅持到最後,這也說明,劉備本身並非泛泛之輩 。再加上為義弟復仇的激動情緒刺激著劉備,所以想親手打敗東吳以祭奠關羽的那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夷陵之戰中,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劉備最終並沒有將諸葛亮帶在身邊。

除夷陵之戰外,劉備入川的過程中也沒有帶諸葛亮,其實原因也很好解釋,並不是劉備不想帶,實在是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交給諸葛亮。當時正值赤壁大戰結束沒多久,荊州剛借來也是不打算還的,雖然有關羽統領荊州的軍務,但還必須留一個對荊州熟悉的本土人士來管理荊州,安撫百姓,治理永遠比佔領更加重要。但這個人還必須是被荊州的本土士族所承認的人,諸葛亮的岳父黃丞彥在荊州也算是德高望重,認識不少當地的世家大族。他的叔叔也曾在荊州任官,所以諸葛亮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安撫荊州的最佳人選。

劉備之所以帶龐統入川,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時是龐統提出,相比於荊州,益州更能成為蜀漢今後的復國之本,奪取益州對蜀漢來說至關重要。雖然諸葛亮也早就提出過類似的戰略方針,但龐統制定了更加詳細的戰略計劃,所以權衡之下,入川更適合帶的是龐統而非諸葛亮。

從劉備與諸葛亮相識到白帝城托孤,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與信任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奪取荊州南部後劉備獨創了一個軍師中郎將的職位給諸葛亮,也就賦予了他監管三軍的權力與職責,這足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重視程度,但無奈的是諸葛亮只有一個,而大漢想要復興,需要的卻遠不止一個諸葛亮。或許在白帝城彌留的那一刻,劉備也在想,若是將諸葛亮帶在身邊,一切是否會變得不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