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缺糧問題嚴重,五百年後的吐蕃攻唐時為何不缺糧?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北伐缺糧問題嚴重,五百年後的吐蕃攻唐時為何不缺糧?

蜀漢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在諸葛亮的軍事理念中,糧草被列為取勝的最關鍵因素,他在陸遜的信中曾經說道:「糧谷,軍之要最」。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主要角色便是後勤部長。劉備取荊州,諸葛亮「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攻漢中,諸葛亮留守成都,足食足兵保障前線後勤補給;劉備東征孫權,又是諸葛亮留守後方,為伐吳大軍源源不斷輸送糧草。

甚至就連諸葛亮提拔重用的諸如楊儀、費禕等人,也都以善籌度糧谷而為諸葛亮所青睞。雖然如此重視糧秣,但諸葛亮一生中的多次北伐,卻屢屢因糧草不足而功虧一簣。

第二次北伐圍陳倉,20多天後糧盡退兵;第四次北伐,因李嚴運糧不繼,蜀漢糧盡退兵;第五次北伐,「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打算在五丈原屯田,可惜天不遂人願,諸葛亮突然病逝,導致屯田計劃擱淺。

入蜀之前,諸葛亮對益州這塊地方的評價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得益於秦朝對蜀地的前瞻性建設,東漢末年的益州是難得的樂土,軍閥混戰時少有的人口淨流入地,成都平原養活了568萬人口。

所以,諸葛亮敢於以弱伐強不是沒有本錢的,至少在糧草問題上,蜀漢控制的益州是有足夠的產出供給的。但問題在於,益州這塊地方山川險塞,唐朝詩人李白曾感慨的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以第二次北伐為例,從散關出發的諸葛亮,兵圍陳倉20多天,久攻不下後糧盡退兵。

散關到陳倉的距離不過百里,即便從漢中督糧運往陳倉前線,這個距離也不過區區500里左右,但山路的崎嶇難行,還是成為橫亙在蜀漢後勤的一道難題。

與諸葛亮面臨的糧草困局相比,500年後的吐蕃攻唐之戰卻讓人不得不產生一種對比和聯想。

論距離,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離中原腹地有數千里之遙;論物產,吐蕃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常年寒冷、乾燥、氧氣稀少,農業產出根本無法和蜀漢的成都平原相提並論,吐蕃大臣曾言「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論國力,200萬的人口基數,並不一定強過諸葛亮時期的蜀漢。

但讓人困惑的是,無論是國力還是行軍距離都不佔優的吐蕃,卻能動輒興兵20萬行軍千里攻入唐朝腹地,公元763年甚至還攻陷了唐都長安。

顯然,蜀道雖難行,但也難不過藏路。但諸葛亮屢屢面臨的糧草運輸難問題,對吐蕃來說似乎完全沒有掣肘,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幾十萬吐蕃士兵難道可以不吃不喝嗎?

其實,吐蕃攻唐的成功和諸葛亮北伐的屢屢掣肘,差距只在1點:雍涼(隴右)之地控制權。

早在劉備入蜀之初,謀士參謀法正就曾作出戰略性預言:困守要害,實為坐守待亡。而蠶食雍涼,廣拓境土,可以觀釁伺隙,傾覆寇敵。

吐蕃攻唐恰恰是法正預言的成功實踐。唐軍重兵固守河西、隴右時,吐蕃打贏了大非川之戰,卻依然受困於山川險阻無力東進。而安史之亂爆發後,隴右唐軍撤走,吐蕃趁機蠶食,756年陷威戎軍,757年取廊州,762年陷臨洮。

等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時,隴右地盡亡,沒有後勤之憂的吐蕃大軍可以輕易的突入長安。

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曹魏雖然沒有諸如唐朝那樣的大動亂,但卻將防禦的重心放在了荊、揚一帶,根本沒有想到劉備死後,弱小的蜀漢還會發起戰略攻勢。

所以,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輕易佔據了隴西三郡,如果不是街亭之戰意外失利,蜀漢在完成蠶食雍涼戰略後,依靠此地的人力、物產,完全可以擺脫糧草不繼的尷尬窘境。

此後的數次北伐,諸葛亮不直接由子午谷越過秦嶺襲擊曹魏,而反覆繞道隴西,其目的依然是試圖奪取雍涼,但可惜曹魏早已被三郡曾經的失守所驚醒,全面加強了雍涼的防禦。

可見,街亭之戰前的諸葛亮,原本有機會實現「克服中原,還於舊都」的宏願,但因用人失誤,致使功敗垂成。此後數次北伐受困於糧草,皆是首次北伐喪失機會後的苦果。法正的預言,可謂道破玄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