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參謀,一定少不了諸葛亮。而說起諸葛亮,人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頭冠諸葛巾,身披道袍,手持羽扇的謀士參謀形象。因而說起羽扇,人們第一反應便是諸葛亮。
但最初羽扇並非諸葛亮所獨有,宋代詞人蘇軾曾作詩云:「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羽扇綸巾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然而在正史《三國誌》裡面卻從來沒有給諸葛亮的形象加上羽扇等修飾物。那為什麼在許多人的印象裡諸葛亮是拿著羽扇的呢?
1.道家化
記載說元雜劇劇本《諸葛亮博望燒屯》中開場諸葛亮自報家門:「貧道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說明在人們眼中,諸葛亮是和道士同等的存在。為什麼會把諸葛亮和道家聯繫在一起呢?我們瞭解到,千百年來古人對道士形象的評價是求仙問道、仙風道骨,游離於社會、自成氣候。而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著名而又才智多謀的軍師,加之其之前的隱士經歷,給人的感覺就是如道士般難以捉摸而高深莫測的,於是給諸葛亮加了一把羽扇使其道士形象更加鮮明。
後面《三國演義》沿襲了這一傳統形象並強化之。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的智慧進行了誇張化處理,近乎妖智,拔高了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因而有人稱之為「諸葛妖道」。這導致後來評書小說,凡刻畫軍師形象,必定持羽扇做閑雅狀。
2.愛情
民間有故事傳聞說諸葛亮總是拿著羽扇是因為他的妻子黃月英。傳說黃月英長得驚為天人、容貌姣好,其父黃承彥擔心不軌之人因貪圖其美貌而上門提親,因此對外統一話術是「吾有一醜女,黃發而色黑」,這一謊言著實勸退了不少提親者。黃月英曾就學於名師,待學有所成下山之時,其師贈與她一把羽毛扇。這把羽毛扇由鵝毛製成,上面寫有兩個大字「明」「亮」;兩字之間還密佈著用小字寫成的各種治國安邦、攻城守池的良計。其師囑咐說黃月英未來的夫婿姓名中就含有「明」「亮」二字。
黃承彥後面偶遇諸葛亮,認為他骨骼清奇、才智過人,名亮字孔明,正好和名師所說一致,便想將女兒許配給他,並照搬了那套話術。諸葛亮對其女的才能早略有耳聞,並不十分在意她的相貌,便爽快答應了。待到成親之日,黃月英把羽扇贈予諸葛亮。自此諸葛亮羽扇不離身,拿著羽扇為劉備指點江山。
3.擋風
亦有傳聞說羽扇是用來擋風的。據說諸葛亮與司馬懿等人交戰的時候,居於甘肅等地。甘肅一帶隸屬西北地區,氣候乾燥多風沙,《素問·骨空論》中說:「風為百病之長」「風者,百病之始也」,長期吹風不僅對身體不好、易生疾病,而且如果風沙入了眼,對指揮戰局十分不利,而羽扇在擋風、穩定軍心方面俱佳,因而諸葛亮便羽扇不離身了。
4.鼓舞士氣
試想你和眾將士在戰場上英勇奮戰,但局勢對你方越發不利,你方被壓制,你們開始沒有了底氣、有點畏縮,士氣也漸落。但此時你們看到你們所仰賴的將領坐在四輪小車上,手持羽扇,氣定神閒地指揮三軍,你們的統領比你們更直觀地觀察著戰爭,他瞭解軍情,他都不慌,自有妙計,你慌什麼呢?這何嘗不是一種鼓舞士氣的好辦法呢?
5.士人時尚
羽毛扇當時是作為時尚單品為士人標配,表現士人的文人風流。士人擁有一把羽毛扇就相當於一隻腳已經邁入了名士群體,再輔之以與名士稱號相當的能力和才智,名士就此誕生。司馬懿當年和諸葛亮對峙於渭濱的時候,遠遠地望見諸葛亮手持羽扇指揮眾將士作戰,不由地感慨道:「諸葛亮可謂名士。」
6.金鳥傳說
傳說諸葛亮還是小孩放牛的時候,偶然結識了一位拄枴杖的白鬍子老人,兩人一見如故,便成了忘年交。雖說經常和老人一起玩耍,諸葛亮始終不知道老人的來歷。出於好奇,諸葛亮在老人的枴杖裡面撒了白灰,以此標記老人的蹤跡。可腳印到一棵大樹下面就消失不見了,諸葛亮四處張望,只在樹上看見了一隻打瞌睡的金鳥。機敏的諸葛亮當下就意識到金鳥和老人之間必定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繫,於是他決定上樹一探究竟。諸葛亮上樹的時候無意晃動了樹枝,吵醒了金鳥,金鳥打了個哈欠,一顆珠子從金鳥的嘴裡掉落進了諸葛亮的嘴巴。
金鳥發現無法再隱瞞,就變回了老頭,對他說出了實情。原來老人是修煉了整整3000年的金鳥,那顆珠子就是老人修煉的內丹,沒了珠子的老人將不久於人世。但老人看諸葛亮天資聰慧,是個可塑之才,心想不如就助後輩一臂之力,將衣缽傳給了諸葛亮,並囑咐他在八月十五日那天來這棵大樹下找到金鳥的屍體,取下它的羽毛製成羽扇。日後如若諸葛亮遇到困難,只需搖一搖這羽扇,難題迎刃而解。諸葛亮遵從了老人的囑托,獲得了白羽扇,自此羽扇一同跟隨著他。
縱觀歷史,不僅僅是諸葛亮,還有很多人會借助一些小物件來襯托自己的身份和氣質,像觀音手上的玉淨瓶和楊柳枝、太上老君的拂塵等等,皆是象徵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