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瞻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臨死前,懊悔沒有除掉姜維,並非是因為跟姜維有私人恩怨,完全是因為政治觀點不同。而且,諸葛瞻並沒有打算除掉姜維,畢竟姜維並非奸佞之人。諸葛瞻只是想制約姜維,奪了姜維的兵權而已。
諸葛瞻發出如此慨歎,是在蜀漢炎興元年(263年),曹魏伐蜀之時。
這一年,魏國派出了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三路大軍節節勝利,會合之後,被節節退守的姜維率軍阻在了劍閣之外,僵持不下。原本主帥鍾會準備退兵,而鄧艾卻率一支奇兵,襲取了陰平,從小道突襲到了江油城下。蜀軍江油守將馬邈,看到魏軍突然殺至城下,恐慌中就投降了鄧艾。
劉禪在鄧艾襲取陰平時,就得到了消息,立刻派諸葛瞻前往抵禦鄧艾。而諸葛瞻率軍到了涪陵後,卻停滯不前。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迅速進兵,搶佔有利地形,不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帶。此時,鄧艾還沒有到達江油,如果諸葛瞻搶先到了江油,鄧艾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可能性,被餓死在江油城下。
黃崇的這個建議,從蜀魏之間的歷次交鋒中,也可以看出來是非常正確的。諸葛亮為什麼每次北伐曹魏都失敗,就是因為久攻不克,缺糧而返。所以,蜀軍對付魏軍,也是同樣的道理。蜀軍只要佔據有利地勢,堅守不出,時間久了,魏軍必定也會缺糧而退。姜維不就已經在劍閣,逼得鍾會準備退兵了。畢竟,蜀軍主場作戰,後勤補給相對魏軍要容易的多。而諸葛瞻卻不聽,白白失去了防禦良機。最後,只得退守綿竹,在平原地區,用臨時拼湊起來的蜀軍與善於野戰的魏軍精銳對決。
諸葛瞻在決戰之前,已經預料到了失敗的結局,所以才悲憤的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
蜀軍沒能及時進兵江油,進行防守,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原因了,確實是諸葛瞻決策的失誤。那為什麼諸葛瞻還要除掉黃皓,制約姜維呢?這其實還是一場內部的權力之爭。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大權由蔣琬、費禕依次接掌。費禕遇刺身亡後,劉禪寵臣、尚書令陳祗主政。陳祗和姜維關係較為融洽,非常支持姜維北伐。但是,蜀國畢竟國力有限,經過連年北伐,百姓疲敝,反對呼聲日益高漲。陳祗去世後,諸葛瞻和董厥聯合主政,準備停止北伐,休養生息。兩人便謀劃用出身南郡的荊州系老將閻宇接替姜維,出任大將軍之職,掌管蜀漢軍事。其實,就是準備將蜀漢的文武大權,全部由他們接管。
此時,姜維跟左車騎將軍張翼,右車騎將軍廖化等人,也多有不合。諸葛瞻如果行動迅速,撤掉姜維的大將軍之職,任命一個虛職給姜維,拿到兵權,並非難事。原本,諸葛瞻也是有機會的。而且這時候,姜維還把另外一個人給拉了進來,他就是宦官黃皓。
黃皓完全就是一個絲毫沒有任何政治理想,只知道爭寵奪利的奸佞小人。姜維「惡皓之恣擅,啟後主,欲殺之」。劉禪正寵幸黃皓呢,自然不肯殺黃皓。如果諸葛瞻真的很有能力,對政治事件很敏感,此時就應該聯合董厥、張翼、廖化等人,表面上支持姜維的提議,實際上趁機奪兵權,在迫使劉禪殺掉黃皓的同時,將姜維也調去閒職。如果諸葛瞻真這麼做了,那麼諸葛瞻除掉黃皓,制約姜維的計劃,也就可以順利實現了。
但是,諸葛瞻卻在看熱鬧,希望通過黃皓之手,除掉姜維。諸葛瞻跟諸葛亮相比,差的真的不是一點半點呀。
我們前面說過了,黃皓就是一個毫無政治理想的奸佞小人而已,被姜維這麼一彈劾,也早已經慫了,還讓他去斗姜維,沒被嚇死已經算好的了。所以,只靠黃皓,姜維必定是死不了的,而姜維也暨此因禍得福。
姜維彈劾黃皓不成,想到黃皓在朝內連根錯節,關係複雜,「懼於失言,遜辭而出。後主敕皓詣維陳謝。」姜維恐懼,收回了對黃皓的彈劾。劉禪竟然還讓黃皓去感謝姜維,劉後主果然不愧是劉後主,和稀泥一把好手呀。這黃皓呢,本就缺乏政治思想,還很開心的去了。
《三國誌》載:「維誘皓求沓中種麥,以避內逼。皓承白後主。秋,維出侯和,為魏將鄧艾所破,還駐沓中。」姜維趁機跟黃皓和好,借黃皓之口,請得劉禪同意,離開了成都,率軍北伐侯和。姜維北伐,再次被鄧艾所拒,就地駐軍沓中屯田,不再返回成都。
這下好了,諸葛瞻徹底懵圈了。原本是想在朝內奪了姜維的大將軍職務,讓閻宇代替姜維,率軍駐守漢中,防禦曹魏。結果,姜維卻率軍屯兵沓中去了。兵權在姜維之手,諸葛瞻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因此,在綿竹決戰之前,諸葛瞻才發出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的歎息。
綿竹一戰,很多蜀二代、蜀三代都戰死疆場,其中有名的除了諸葛瞻之外,還有諸葛瞻之子諸葛尚、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之子李球、張飛之孫張苞之子張遵……這些人沒有一個臨陣退縮的,皆是奮勇殺敵,力戰不退,最後血灑疆場。
正所謂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因為諸葛瞻的失誤,導致成都完全暴露在了魏軍面前。懦弱的劉禪,在蜀、吳多路援軍正在趕赴成都之時,卻大開成都城門,投降了鄧艾,蜀國自此滅亡。
留給我們的,只能是無盡的思考與推測。如果諸葛瞻除掉了黃皓,制約了姜維,蜀國的情況會好點麼?也許會吧。
因為姜維確實並不是一個善於團結一切力量的人,也不是一個非常霸道的人物,也就無彩可出了,只能跟諸葛亮一樣,一次一次的無謂北伐,以攻代守。也許,諸葛亮去世時,還是將兵權交給魏延才是最好的選擇,凡是遇到反對的,全部打壓下去,集中全力冒險一搏,倒是有成功的希望。只要奪了西涼和關中,守住了潼關,基本上就可以安心休養生息了。積攢好了力量,一舉東擊,曹魏危矣。
亦或諸葛瞻、董厥、閻宇制約住了姜維,文武結合,休養一下生息,也許會好點。但也可能因為魏國的毫無壓力,土地面積廣闊,休養生息恢復的更快。野心勃勃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可能就會更早的伐蜀。蜀國也許會滅亡的更早。
蜀國後期缺乏強勢的大臣主政,只靠懦弱的劉禪、寡斷的諸葛瞻,以及被排擠的姜維,蜀國的滅亡是必定的了。諸葛瞻再怎麼懊悔、歎息和自責,也無回天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