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之死被忽略的一面 他想輔佐的竟非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之死被忽略的一面 他想輔佐的竟非劉備

公元234年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名相諸葛亮在北伐前線的五丈原含恨離世,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就在這一年的春天,一個與諸葛亮同齡的重要人物先他而去了,諸葛丞相之死和此人的意外辭世應該是有關係的,這個關係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在揭開謎底之前,我們不妨借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回顧一下諸葛亮和他的這個同齡人青少年時期的人生遭遇,為了敘述方便,就暫且稱其為「同齡人」吧。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一個官宦家庭,諸葛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官至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官任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後來擔任過豫章太守。同齡人生於181年春的洛陽城,他出身於一個經濟非常非常富裕,地位非常非常高貴的不凡人家。

公元184年,也就是黃巾軍大起義的那一年,諸葛亮三歲時,母親章氏不幸病逝,五年後,父親諸葛圭也撒手人寰,把孩子們都捨給了弟弟諸葛玄。同齡人的命運比諸葛亮還要悲慘,他剛剛出世,母親就被父親的大老婆毒死了,他在祖母的養育下長到了八歲,然後,他的父親也在這時候永遠離他而去了。

為了躲避黃巾軍掀起的戰亂,也為了謀個收入更高的官職養活自己和哥哥的孩子,諸葛玄接受袁術的徵聘南下豫章擔任太守,於是,正值少年的諸葛亮跟著叔父從北方的琅琊郡來到了鄱陽湖畔的豫章郡。後來,豫章郡被朱皓攻佔,諸葛玄就帶著一大家子人逃到了劉表管理下的襄陽,此時歷史已經進入了公元196年。當時的襄陽穩定繁榮,正是適合隱居的好地方,這才有了後來隆中茅廬的臥龍先生。

同齡人的人生歷程也在這一年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他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提心吊膽的逃難生涯,被彼時還算忠於漢室的曹操迎到了欣欣向榮的許昌,開始了一段好像有著美好未來的新路程。

行文至此,同齡人的身份已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他不是別人,正是東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諸葛亮應該知道自己與當今皇帝同齡,當然也知道漢獻帝劉協到達許昌後不久就成了曹操手裡的提線木偶,所以他在長大成人後寧願隱居隆中等待可能來更可能不來的賢德之主,也不肯到並不算遠的許昌去求取功名。大家肯定還記得諸葛亮在隆中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的事情吧!試問他為什麼把自己比為管仲樂毅,而不是功勳更著的蕭何鄧禹呢?是諸葛亮不夠自信嗎?當然不是。管仲在輔佐齊桓公稱霸時打出的是深入人心的「尊王攘夷」之口號,而樂毅則是幫助燕昭王實現國家復興的關鍵人物,諸葛亮之所以自比於此二人,乃是因為他有著除殘去穢,復興漢室的偉大理想。那個時候諸葛亮根本不認識劉備,甚至連劉備是誰都不知道,他想復興的漢室不可能是後來的蜀漢,而只能是他的同齡人漢獻帝劉協代表的東漢王朝。

諸葛亮心繫漢獻帝劉協還有一個證據,那就是名震古今的隆中對。

咱們先來看一看魯肅版隆中對的結尾部分:「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而周瑜當初勸說魯肅選擇孫權時則說:「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很明顯,他們都是想輔助孫權成就「帝業」。諸葛亮提出的正版隆中對卻頗不相同,他的表述是這樣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帥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位看到沒有,諸葛亮跟劉備談的可不是以「建號帝王」、「終構帝基」為目標的帝業,而是意在「漢室可興」的霸業,說得更準確點,乃是要效仿管仲輔佐劉備成就「尊王攘夷」的霸業。諸葛亮希望劉備尊的王當然不會是劉備自己,只能是當時的天子漢獻帝劉協。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民間盛傳漢獻帝劉協已被曹丕殺害,諸葛亮椎心泣血之餘,只得退而求其次,與西蜀群臣一起尊奉劉備為帝以繼漢統。

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魏國,雖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始終未能揮師東進,直搗長安。第六次出兵祁山後,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諸葛亮深感漢室復興之艱辛,歲月流逝之無情,繼之而來的戰事不順和疾病纏身使得他韶華易去,英雄遲暮的心緒越來越濃,愈來愈重。就在此年春天,諸葛亮的同齡人,東漢王朝的象徵漢獻帝劉協不幸辭世了,在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的三國時代,消息傳到北伐前線時,應該已經是夏末秋初時節。這個令諸葛亮痛徹心肺卻又無處訴說的噩耗最終成了壓倒一代名相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安排好了兩代繼位人之後,東望著當年的大漢都城洛陽含淚而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