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蜀漢劉禪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劉禪(shan)小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三國的後期,經過夷陵之戰後,東吳和蜀國結成了聯盟,取團保暖,也再無實力和強大的魏國一較高下。而魏國內部爭鬥也終於告一段落,司馬家族分別殺死了大將曹爽,同時廢除了皇帝曹芳,完全控制了魏國政權。
公元265年,司馬昭終於按耐不住,力爭一統三國,於是發動了伐蜀的戰爭,面對奄奄一息的蜀國,魏國派出了近20萬軍隊,由鄧艾、諸葛諸和鍾會兵分三路向蜀國浩浩蕩蕩地進發。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蜀國大將姜維自然不肯未戰先降,主動迎擊,原本姜維想依靠蜀國劍閣的天然屏障,組織起多股防禦勢力,以此來抵擋魏國來犯。
但事與願違,鄧艾巧妙地避開了姜維所設置的防禦工事,從小路一路殺到了綿竹,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蜀國的皇帝劉禪舉手無措。
在蜀漢光祿大夫譙周的勸導下,劉禪主動臣服,魏國也將其分封為安樂縣王,光聽這名字,就能想到當時魏國對蜀國的劉禪是多麼地不屑一顧。
蜀漢自此從三國的版圖上逐漸消失,而後世之人看到的皆是因為這位扶不起的阿斗將蜀漢的江山拱手相讓給了魏國,劉禪也成了蜀漢活脫脫的罪人。
三國鼎立,蜀國成了最先一個被滅的國家,劉禪主動投降,究竟是其自身原因還是當時的蜀國壓根就沒有和魏國相抗衡的能力呢?
君主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國家滅亡,君主自然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蜀國的滅亡,劉禪投降,表面看起來是劉禪的懦弱無能,但事實上,劉禪保全的不僅是自己,同時也是蜀國的百姓。
對於劉禪來說,鄧艾所率領的大軍就在家門口,只有三種選擇,要麼戰,要麼跑,要麼降。戰,肯定不是首選,因為壓根就不是對手,硬著頭皮上只能是被屠城的後果。
跑,只能往東吳跑,難道和他父親劉備一樣,投靠東吳,東山再起?這也絕無可能,畢竟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集合了諸葛孔明和周瑜這樣的兩位天才級的人物才促成的。
而現在的蜀國早已沒有這樣的實力,而東吳也絕不會接手,畢竟這個燙手的山芋會直接加速東吳自身的滅亡。
降,也許是唯一的可選之路,投降不僅是保命,至少也能讓蜀國的百姓免受戰爭之苦。劉禪作為三國鼎立時期首位臣服的君主,魏國必定不會加害於他,畢竟要給東吳做一個榜樣,厚待蜀國君主也可以展現魏國的風範。
幾經相比,也許劉禪投降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可能有人說如果蜀國力戰,可能還有一線的希望,說不定能力挽狂瀾。
那我們來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蜀國在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舉國的百姓也就一百萬左右,而將士也就十餘萬,且分佈在蜀國的各地。
魏國的人口數量是蜀國的六倍之多,高達六百多萬,而單單來伐蜀的將士就達到了20萬左右,國內還有40餘萬的部隊,這樣的實力懸殊對比,蜀國即使搏命一擊,也絕無希望,何況姜維在前線,比他更能打的將領也不復存在,蜀國拿什麼打?
但無論如何,不戰而降,的確是窩囊,畢竟蜀國的前一輩個個都是驍勇善戰。三國後期,蜀國其實已經大勢已去,除了在地理位置上佔據了優勢,其他也毫無可言,要將無將,姜維算是一個吧,要謀臣沒有謀臣。
而魏國之所以遲遲不動手,並不是因為吳蜀聯盟,而是魏國窩裡鬥得不可開交,壓根顧不上伐蜀而已。
在夷陵之戰後,雖然諸葛亮依舊北伐中原,姜維繼而九伐中原,但均無大的建樹,而且連年征戰所消耗的糧草已經將蜀國完全拖累。
老百姓已經是苦不堪言,十分疲憊,就算魏國不伐蜀,其實蜀國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支撐多久。
畢竟諸葛之才再無後人,何況是這扶不起的阿斗呢。蜀國的內部其實也不太平,劉禪重用黃皓,此人無才無德更是無能之輩,為了滿足一己私慾,打壓朝臣,欺上瞞下。而且當魏軍伐蜀之時,朝中的投降派壓倒性地佔據了上風,劉禪平時沉迷玩樂,也毫無信心與蜀國一戰。
劉禪自小喪母,父親不久後離世,中年又喪妻。雖然劉備從小對他的精心培養從沒斷過,但無奈的是趙雲拼著命救出來的這位君王文武不全,無才無能。要不是有諸葛亮這位曠世之才硬頂著,估計蜀國的命運會更加坎坷。
姜維雖有大將之才,和魏國鍾會也曾妄圖舉兵謀反,但事還未成,就被斬殺掉。蜀國滅亡後,劉禪更是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名句,也成了蜀國的千古罪人,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相父,爛泥始終還是扶不上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