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野心不亞於袁紹,曾和董卓勢不兩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公孫瓚:野心不亞於袁紹,曾和董卓勢不兩立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公孫瓚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裡,皇帝代表著皇權,而皇權一直是一個最為重要的資源。誰擁有皇權,誰就可對別人進行合法的封官,從而就可吸引吸收更多的人才加入,並為之服務,乃至效命,甚至賣命。

官,會意字,以寶蓋覆眾,則有治眾的意思。能治眾,就有權力,就有人為之服務,從而變成上等人,高高在上。這就是國人自古以來就想當官,要當官,當大官的歷史淵源。這也是「學而優則仕」從古至今普受大眾追捧的原因所在。特別是在封建王朝裡,家國天下,天下、國、家三合一體。因此,即便皇帝是白癡是廢物,只要是皇室出來,都不要緊,父親是皇帝,兒子自然是皇帝,孫子更是皇帝,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是皇權的魅力所在。這正是皇帝弱,大臣強,就會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現象出現。

名著《三國演義》裡,在討伐董卓時,十八路諸侯統兵最多也不過三萬人,而公孫瓚一下子就能統領精兵一萬五千參與討伐董卓。公孫瓚這樣的實力,在當時可算是實力頗為強大的一路諸侯。那時曹操的幾千人馬還是臨時拼湊,根本不能算是兵只能算是看家護院的鄉勇。董卓只需帶三千人就敢衝進洛陽,廢立皇帝,把持朝政。然而,以這樣的實力,公孫瓚卻不能像董卓那樣專斷朝政,挾持號令;而只能像袁紹這樣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公孫瓚之所以會造成這樣兩難的境地,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朝廷裡面沒有勢力。反觀袁紹,那可就不一樣,倚仗「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就敢在朝堂之上,對董卓拔劍相向,絲毫不懼董卓的殘暴不仁。

公孫瓚要想有更大的作為,有且只有兩種方式,即要麼在朝延裡培養一大批官員,充當自己的代言人;要麼效仿董卓,挾持皇帝,充當自己的傳聲筒。

前一條途徑在公孫瓚這裡根本行不通。畢竟培養官員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累積出來。放眼整個東漢帝國,公孫瓚想要培養官員來形成自己把持朝政勢力,根本不可能實現。汝南袁家和弘農楊氏都是公孫瓚不可逾越的坎。因此,公孫瓚想把持朝政的途徑就只剩下第二條,學董卓一樣挾持皇帝。而挾持皇帝恰好是一條把持朝政的快捷通道。昔日董卓剛進洛陽之時,就是因為滿朝文武百官都不服他,甚至連公孫瓚的老師盧植都譏他為「外郡刺史」。所以,董卓才會使用武力強逼硬迫地廢少帝立獻帝,以達到挾持天子,把持朝政的目的。為此,在幾乎沒有官員會支持公孫瓚的情況下,公孫瓚最佳的做法就是學董卓那樣:立一個新皇帝出來。

想立新皇帝,就要找人選。新皇帝的標準,首先是漢室宗親,無異議;再者要沒什麼根基,好控制;最後與自己有不一般關係,有默契。於是,曾經的同窗劉備進入公孫瓚視野。他就像是為公孫瓚立新皇帝所量身定做一般,成了不二的人選。為此,劉備一時間成了公孫瓚最為密切關注的人,並處處向朝廷引薦。回想當初劉備還在涿郡織席販履,走街串巷,混口飯吃之時,公孫瓚沒有幫助劉備這個曾經的同窗,最主要原因是劉備還不是正宗的漢室宗親,另外原因是自己還不夠強大,還不具備立個新皇帝的實力。

一個人之所以能被利用,是因為他有利用的價值。公孫瓚劉備兩人之間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