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別如下:
一出祁山,開始是一連串的勝利喜訊,士氣高漲。為了出祁山打曹魏,諸葛亮在蜀中養兵練兵,也為這次出兵備下了軍需糧草,還慷慨成詞的寫了千古名篇《前出師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就因為一個人是失誤使得整個局勢大變,那就是馬謖,馬謖(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自認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一生也沒有什麼大錯,但是犯下一大錯就造成了對他賞識有加的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計劃,在街亭這個戰略要地的守衛上出先了決策的失誤,就如紙上談兵一樣,在實際戰鬥中的戰略失誤就導致了全盤劫數,馬謖的失誤也是諸葛亮的用人失誤,在劉備彌留之際就曾提醒諸葛亮馬謖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場大的戰役上,一個關鍵性的戰略要地的問題上,諸葛亮犯錯誤了,失街亭,揮淚斬馬謖,但是又有什麼用呢?局勢不會因為斬了一個馬謖而重新垂愛蜀軍的,司馬懿抓住了局勢,把優勢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局勢的變動使得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計」的險兆來為撤退做準備。局勢一下由主動變為被動,人的心理上也會出現煩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誤,在對陳倉城防備情況諸葛亮又不甚明瞭,下令攻城,結果折二將、傷一將。諸葛亮被迫撤軍,一出告敗。
一出祁山失敗,諸葛亮並沒有放棄他的志願,他準備多年又二出祁山,上《後出師表》表明自己「死而後已」的精神,然後他的對手不是別人,是著智謀和他不相伯仲的司馬懿,在二次祁山,蜀軍後備糧草跟不上的情況下,司馬懿高掛免戰牌,不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高人也!他在對槽睿的奏表中就說:「臣算蜀兵行糧止有一月,利在急戰。我軍只宜久守……不須一月,蜀兵自走。」可憐諸葛亮在準備了那麼多的時間後想一舉殲滅曹魏軍隊的,誰知道連個面都沒有見到就敗了下來。在死傷慘重,糧草補給不及的情況下,諸葛亮只好退兵,二出祁山就這樣偃旗息鼓了。
但是諸葛亮不會那麼樣死心的,他的信念中有太傳統的漢室思想,也有強烈的報恩思想,在得知陳倉收將赫昭病重之時趁機攻佔了陳倉,進而取建威,駐兵祁山。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天不助諸葛亮,在蜀軍接連的勝仗之後,諸葛亮的身體出現了問題,就如我國射擊著名將領王義夫那樣在關鍵時刻老是頭暈頭痛而和金牌擦肩而過,諸葛亮在身體欠佳的情況下有加之張苞戰死的噩耗,使得他無心再戰,蜀軍不戰自退。
天意如此,諸葛亮該放棄了吧?不,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他不能就這樣的半途而廢,他重整軍隊,浩浩蕩蕩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處皆打勝仗,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司馬懿用的反間計,在蜀地大量散播謠言以至無能的劉禪下令讓諸葛亮收兵回蜀,戰場上一分鐘就能風起雲湧,諸葛亮回師喪失了勝利的良機。四出祁山失敗。諸葛亮內心是痛苦的,並不是因為失敗,而是劉禪這個幼君,無能的讓人心痛,在一出祁山的時候的《出師表》就讓其「親賢臣,遠小人」而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啊。我想諸葛亮是不知道在他以後還有個著名的岳飛也在直搗黃龍的關鍵時候讓金牌招回,更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而魂喪風波廳。諸葛亮是相父,他是不可能讓人灌上莫須有的罪名的,但是他的宏圖呢?
諸葛亮五出祁山,其實已經是沒有那必要了,在軍事上根本就不具備出兵的優勢了,但是諸葛亮是出於良相的名譽還是為了完成恩人劉備的心願,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五出祁山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那就是注定了失敗的結局的。如楊儀所說:「前數興兵,軍力罷敝,糧又不繼。」對於軍事研究的那麼深的諸葛亮會犯這樣的低級軍事錯誤也就是他心急的表現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知道自己也老了還未完成這個他一身的遺憾,他要彌補他的遺憾就出兵了,這個和劉備、張飛為報關羽的仇而貿然出兵東吳一樣,結果都是大敗。諸葛亮五出祁山失敗還有個表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戰爭使得經濟蕭條,後方李嚴無力籌辦糧草,假報東吳攻蜀,諸葛亮不知情報是假,搬師回救,伐魏又成泡影。但是李嚴只是一個直接表現出來的失敗因素。我想就如那句話「如果沒有拿破倫的話,還會有別人出現改變歐洲歷史」那麼李嚴只是一個撮成因素而已,實質因素在於蜀已經沒有戰鬥的實力了。連年的戰事,百姓雖然還是在支持著他們的諸葛丞相,但是事實的經濟實力不能靠那單純的熱情而代替的。
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生中七擒七縱孟獲,那麼他六出祁山也不為過啊,他就是那種生命之火不息戰鬥熱情不減的人,但是這次和司馬懿的正面交戰中,謂橋一戰,諸葛亮在計謀上真正的輸給了老對手司馬懿,以至損兵萬餘。積勞成疾,最後病死在五丈原。但是六出祁山蜀國真正的損失我認為是喪失了文武兩大支柱,文的是諸葛亮,這個從開始劉備三顧茅廬就跟隨劉備打江山的重量級人物,還有武的就是一直讓諸葛亮排斥,認為其有「反骨」的魏嚴。諸葛亮死了還不放過魏嚴,使得本來就武將所剩無幾的蜀國又失去了一員「開國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