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往今來,凡有大戰,對戰雙方往往都派出精兵強將。能征善戰的將領能力挽狂瀾,能力不足的將領也能導致一敗塗地。長平之戰中,雖然戰局受到各方面的影響,但將領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雙方都臨戰換將,趙國以趙括代替廉頗,而秦國則暗中以白起換下了王齕,這也導致了趙軍幾乎全軍覆沒。三國時發生的蜀吳之間的夷陵之戰,也是關乎國運的戰爭,為何劉備卻並未率領赫赫有名的大將前去對敵呢?
赤壁一戰後,曹操實力大傷,短期無力再向南進軍,三足鼎立之勢形成。然而,這種平衡是暫時的,只要三國都有問鼎中原的志向,戰爭就不會停歇。建安二十四年(219),是蜀漢輝煌的一年,劉備佔領漢中,攻取上庸,稱漢中王。但是也因為蜀漢的這一系列動作和關羽的戰無不勝,曹操十分忌憚,挑唆孫權攻佔關羽後方。
關羽也因疏忽大意被吳將所殺,此是家恨。荊州為東吳所佔,這是國仇,雙方對戰在所難免,因而黃初二年(221)的夷陵之戰爆發。劉備對此戰極為重視,甚至親自率兵前去討伐。然而,他所帶的將領是吳班、馮習、張南、黃權、馬良等人,這些人並非是蜀漢一流的將領。如此重要的戰事,卻派出這些不算頂尖的將領,劉備此舉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劉備並非不想派那些戰功卓著的將領,但是有心無力。首先,有一些將領已經陣亡或是不宜跟隨作戰,譬如聲名遠揚的五虎上將。這場戰役本就是因關羽之死而起,關羽自是不必再提。劉備此次本想讓張飛跟隨,不料張飛卻因為得罪小人,在臨出兵前便被屬下張達、范強所殺。雖然在《三國演義》中,黃忠是在隨劉備討伐東吳時中箭身亡,實則不然,夷陵之戰時,黃忠已經逝去一年。而五虎上將中僅存的兩位是趙雲和馬超。趙雲對東征一事持反對態度,劉備留趙雲都督江州。而馬超雖然武藝超群,但家人被曹操幾乎屠殺殆盡,自己也寄人籬下。一來劉備未必信任他,二來他自己也不再有抱負。實際上,黃初三年(222),馬超便因病去世。
除不便上陣殺敵的將領外,還有些著名將領被用來留守後方,防備曹魏。後方不穩,前線必受影響,而曹魏又對蜀吳虎視眈眈,留一些得力將領在後方是必要的。譬如頗有名氣的魏延,他雖然被劉備看重,但是此次也並未隨軍出征。漢中之地位置重要,魏延被留下看守此地,責任重大。劉備深知防備曹魏的重要性,即使帶了黃權,為了防止曹魏的偷襲,也讓他駐紮到了長江北岸。如此一來,劉備可帶的將領更少了。
當然,劉備不帶強將還有兩點重要原因。一是,蜀漢軍隊在氣勢上更有壓制性。關羽在蜀漢的名望很高,他被害後,蜀漢百姓也是義憤填膺。劉備以為弟報仇的名義出征,自然能得到大部分將士支持。除此之外,帝王御駕親征,往往能給將士一劑定心丸,更會奮勇殺敵。這也是蜀漢前期屢屢勝利的原因。二是,蜀漢的兵力是多於東吳的。夷陵之戰中,蜀漢投入了兵力八萬有餘,而東吳方面投入的兵力有五萬多。儘管黃權及一部分士卒被派去防禦魏國出兵,沒有去前線,但劉備這些兵力也可以在緊急時刻調用。因而這樣看來,蜀漢的兵力更多,《傅子》中曾經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可見此事不虛。如此兵多勢強,劉備可能認為不帶強將影響並不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將領雖然不如趙雲等將領能征善戰,也聲名不顯,但是他們也頗有能力。夷陵之戰開始時,吳班、馮習兩人作為前鋒,而陸遜、李異等人在巫縣、秭歸一帶屯兵。吳班馮習不僅很快在巫縣擊敗李異等人,甚至很快將兵線推進到了秭歸。雖然夷陵之戰,蜀軍大敗,但是卻不能說明將領遜色。吳班在後來的北伐之戰中,甚至大敗司馬懿,可以看出,他確實是有能力的。除此之外,黃權也不容小覷。他雖然後來因為無法返回蜀地,不得不歸順曹魏,但他在曹魏陣營中也很受司馬懿器重,其實,在夷陵之戰前,黃權曾請纓去打前鋒,讓劉備在後面坐鎮,可惜劉備並未聽從。黃權此人高瞻遠矚,又有才幹,也不是岌岌無名之輩。
其實,夷陵之戰蜀軍的失敗,不應簡單歸結為將領的能力不足。劉備貿然出征又準備不足,軍中又無像諸葛亮這樣的軍師出謀劃策,在開始就已經注定了此戰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