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權的左右,另一位堅決反對投降曹操的人,是魯肅。
魯肅的家鄉是(安徽定遠東南的)臨淮郡東城縣,他家境富有而為人十分慷慨,曾經賣了若干畝田地來救濟本縣的窮人;也曾經送給周瑜三千斛米糧,當時周瑜是居巢縣縣長,有不少的饑民需要救濟。
周瑜對他既感謝又欽佩,就和他做了很要好的朋友。
袁術在壽春聽到了魯肅的大名,就任命他作東城縣的縣長。他看到袁術做事毫無條理,馭下又沒有紀律,不願意替袁術賣力,就率領本族的老小若干人,與一百多名願意和他一起走的青年人,離開東城縣,到居巢縣,投奔周瑜。
其後,周瑜離開居巢縣,到長江以南投奔孫策。魯肅與他的徒眾,也渡過了長江,住在曲阿縣(丹陽)。
不久,魯肅的祖母去世,魯肅扶了棺柩回東槭縣安葬;葬罷,又到曲阿。
而這時,劉曄勸魯肅到許縣去投奔曹操,魯肅也答應了,但被周瑜強行拉到了吳國,對於這段歷史《三國誌裡是這樣記載的》。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肅答然其計。葬畢還曲阿,欲北行。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云『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從這段史料看,魯肅已經答應劉子揚投奔鄭寶,而周瑜搶先「徙肅母到吳」,力勸之下,魯肅這才答應事吳。
周瑜及時使出綁架魯肅老母的狠招。又說以「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才最終說服魯肅留事孫權。
若干年後周瑜赤壁破曹操,又走曹仁於江陵,領南郡太守,以龐統為功曹。《三國誌集解》在《龐統傳》中引《荊州先賢傳》云:「周瑜領南郡,以龐士元名重,州所信,乃逼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這裡一個「逼」 為功曹,聯繫到當年「徙」魯肅的老母入吳,足可見周瑜的作風:強硬果斷與左右逢圓相結合,狠辣與雅妙相結合。綁架逼迫來的魯肅、龐統,後來都成為周瑜心腹至交,更見周瑜的人格魅力。
魯肅在《榻上策》中說,「建號帝王以圖天下」,與周瑜勸魯肅留吳時所說的「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和「終構帝基,以協天符」又是是何等相似!由此足見,魯肅下決心事吳,周瑜的「軟硬兩手」起了關鍵作用。
經過這一段風波之後,魯肅拿了周瑜的信去見孫權。孫權款待他一桌豐盛的筵席以後,留他密談。
孫權向魯肅說:「現在漢室處於衰微危險的境地,我想做一番齊桓公與晉文公的事業『尊王』,你怎樣幫我的忙呢?」
魯肅說:「以前(漢)高帝也曾經想尊奉『義帝』,卻由於有項羽作梗,不能實現他的願望。現在,曹操就好比當年的項羽一樣。你如何能夠實現尊奉當今皇帝(獻帝)的願望呢?」
魯肅繼續又說:「曹操不是短期內可以打倒消滅的,我替將軍設想,最好是乘著曹操在北方的事情多,你把據守江夏的黃祖解決了,然後討伐劉表,佔據全部的長江流域。然後『建號帝王,以闖天下』。」
這簡直是勸孫權造返。依照漢朝的法律,造返與勸人造反都是要滅族的。所好,當時孫權已經有了事實上的「獨立王國」,非漢朝的法律所能制裁。
孫權聽到魯肅以帝王的地位期待他,心裡十分高興,卻不便明白表示接受。他對魯肅說:「我不過是希望保住一隅地方的安寧,來輔助漢室而已。你說的這一番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辦到的。」
他儘管這樣回答了魯肅,其後在行動上卻完全是按著魯肅的建議,一步一步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