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著名的戰略家,很多朋友在第一時間裡想到的自然是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龐統,周瑜、陸遜等人,要說這魯肅,估計就給人一種「老好人」的形象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雖然魯肅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誌》,都算是東吳前期獨當一面的人物,可由於後世戲劇演繹的影響,他總是很難成為三國「第一梯隊」的頂尖人才。
那麼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能夠在東漢末年這種前所未有的亂世出人頭地,並且成為東吳方面的「大佬」,魯肅真的是電視上看到的那樣,是一種能力平平的「老實人」嗎?
一、孫權手下的戰略家
1、初見孫權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答案,魯肅絕不是能力平庸,只會兩邊討好的「老好人」,而是一個富有戰略眼光的大才。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幫助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宏圖霸業,即便是強大如曹操,也無可奈何,事實上不僅僅是諸葛亮能看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幾乎是在同時期,魯肅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呈交給主公孫權。
魯肅本人和諸葛亮一樣,都是最終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幕後推手」,屬於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頂尖的戰略家,魯肅最早是周瑜推薦給孫權的,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重視。
孫權是出了名的人精,不能你說他有才我就覺得可以用,於是就找機會單獨會了會魯肅,問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希望成就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千秋霸業」。
孫權很明顯是想看看魯肅對目前天下大勢的看法,於是就套用了春秋時代諸侯爭霸這樣的歷史背景,誰知魯肅卻給他很好的上了一課。
2、對時局的見解
魯肅認為,大漢從靈帝開始,就陷入了宦官和外戚相繼干政的局面中,朝廷公然買官賣官,破壞國家的法度,早就在天下人心裡沒有了任何的公信力,這樣的朝廷,你認為會有人相信帶來承平天下嗎?
所以,如今的朝廷就是沒有任何公信力的旗幟,是一個幌子,漢獻帝劉協就和楚漢之爭時立的義帝一樣,只不過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因此主公千萬不要想著去復興大漢。
曹操雄踞在北方,用了十餘年的時間統一中原北部,靠的就是唯才是用,加上曹操本身在軍事和政治上均見長,打下來的土地都能夠很好的治理,如今北方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民心所歸,故不要去打逐鹿中原的主意,曹操更不是短時間可以覆滅掉的。
有了這兩個前提,主公就必須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最好的目標就是穩固住江東,可以先去剿滅盤踞在江夏的黃祖,進而征伐荊州劉表,盡一切可能圖謀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才是王道,達成這個目標就可以和北方鼎足而立,靜觀天下變化。
魯肅的這番話在當時是「破天荒」級別的,和古人的傳統思維完全不同,不過孫權卻心中一驚,眼前一亮。有意思的是,當時重臣張昭,聽說魯肅的這個建議後責備其狂妄,還被孫權打斷罵了一頓,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孫權開始肯定魯肅的才能,也有重用他的想法了。
二、大局觀可謂第一無二
1、風雲變幻之時
公元208年,也就是魯肅給孫權規劃了鼎立藍圖的8年後,大都督周瑜終於斬殺掉宿敵黃祖,把江夏郡收入囊中,此時孫權勢力已經和荊州軍閥劉表連接了起來,換言之,荊州最後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
身在北方且志在一統天下的曹操聽說後大驚失色,他明白,一旦孫權拿下了荊州,那麼就可以向北控制襄樊,這個時候由秦嶺、淮河一線構築的南北天然壁壘,就會被硬生生的撕出一個口子。
同時,孫權可以利用長江西進入川蜀之地,從而對中原腹地形成包圍之勢,那個時候再想對付孫權,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曹操果斷放下對北方的征伐,開始整軍南下,直撲荊州,目的就是搶在孫權前面拿下此地,其實這也是曹操一貫的戰略目標。
劉表年齡大了,這次強敵環伺,竟然一病不起死了,劉琮作為繼承人,本就名不正言不順,且他本人性格膽小懦弱,哪裡敢和曹操作對,一下就投降了,曹操拿下了荊州,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孫權了,一時之間天下風雲驟變。
2、聯劉計劃
正得意的曹操有兩件事是想不到的,其一,諸葛亮已經制定了《隆中對》,劉備的戰略目標已經改變;其二,魯肅對天下形勢做了分析,並被孫權實施。
從表面上看孫權的處境很不好,無險可守和曹操共用長江,這顯然很危險,因此江東士族都希望能投降曹操,孫權進退兩難。
此時魯肅站出來說:「曹操來了,對於士族沒有影響,畢竟需要他們來管理,但是主公怎麼辦呢?一山不容二虎」。能夠站在孫權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是難能可貴的,那麼該怎麼解決問題呢?
魯肅提出應該聯劉抗曹,雖然劉備看上去勢力很弱,但他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第一,劉備對曹操特別瞭解,是制勝的關鍵。
第二,劉備屢戰屢敗,但始終和曹操對抗,曹操也不能完全殲滅他,這意味著劉備有足夠強的韌性,也知道曹操的弱點所在。第三,劉備一直以漢室正宗自居,多年來頗具民望,和他聯手於公於私都沒得說。
圖片:魯肅與東吳將士們劇照
可以說,孫劉聯合直接就把曹操給摸透了,反觀曹操對東吳是一無所知的,因此最後有了赤壁之戰的大敗,大慧認為曹操輸的並不冤枉,這也證明了魯肅是三國時代一流的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