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一直以來,魯肅給人的印象都是忠厚老實,但是沒什麼大用處。這當然算是羅貫中造成的,太多人把他的三國演義作為正史,以至於忽略了去研究真正的歷史情況。那麼,真實的魯肅又是什麼樣子,他有過那些不為人知的經歷?他又是如何代替周瑜鎮守住荊州的呢?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絕對是「忠厚無用」的人物,早期是諸葛亮、周瑜的陪襯,後期又是關羽戲耍的對象。而荊州之地,是曹孫劉三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流,乃其門戶要害所在。故而,充當荊州鎮守之任的將領,都是東吳一時最為傑出的英才。那麼,「忠厚無用」的魯肅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鎮守荊州,而在此風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內防劉備,與虎狼相爭食呢?
《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抑曹、弱化東吳的小說,東吳被嚴重地邊緣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極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記載中的魯肅,當然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刻畫的魯肅形象。
據《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魯肅雖給人一種有儒生的感覺,但漢末三國時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時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習文武,其日常裝束也都是身佩長劍,而有一種遊俠的氣質。自宋朝以後,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劍,而是手搖紙扇附庸風雅,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體現。在魯肅的身上,就能體現出遊俠的豪傑之氣,而絕不是今人想像中的那種孱弱書生形象。
演義中的關羽「單刀赴會」,實際上是魯肅單刀赴會,據裴松之引《吳書》註解《三國誌》:(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趨就羽。
魯肅不但有膽色過人,更是難得的王佐之才,其與孫權的「榻上對」可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孫權曾對陸遜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魯肅)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孫權將魯肅比作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而周瑜在臨終之前也向孫權上書言道:...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魯肅鎮守荊州之時,雖與曹、劉兩方勢力並無大的戰事發生,致使其戰績並不突出,但其軍事才能並不能抹殺。《吳書》對魯肅的評價甚高,而評論道:(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