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是什麼樣的?為何它很少攻打另外兩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是什麼樣的?為何它很少攻打另外兩國?

魏國(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以上問題三國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明明擁有著三國之中最為強盛的實力,我們卻很少見到這個所謂的大boss主動向較弱的另外兩方發動主動進攻。這不由得讓我們後世之人感到非常費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可能會有人說,是不是魏國的實力沒有想像那麼強呢?要不然怎麼會幾十年裡都拿吳蜀沒辦法?但我們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魏國的實力相比於另外兩家政權強的真的不是一星半點。魏國的統治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的北方九個州,國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而佔據東南的東吳和佔據西南的蜀漢,則分別是145萬平方公里和106萬平方公里。從國土面積上我們就會發現,東吳和蜀漢的國土面積,加起來都比不過魏國的大小。

如果對比經濟的話,在東漢末年的南方地區還是屬於蠻夷之地的代名詞,密集的水網和茂密的森林加上各種瘴氣,讓當時的南方根本無法與經過了上千年農耕開發的北方地區相比。所以當時魏國的人口亡國之時多達443萬人,而東吳亡國則是230萬人,最可憐的莫過於蜀國,亡國時居然只有僅僅94萬人。人口多就說明稅源多和兵源多,從這樣來看,蜀國和吳國經濟上同樣加起來都無法與魏國抗衡。

由此可見,魏國的實力是絕對足夠強勁的,甚至僅僅從紙面上所表現的實力差距來看,魏國的實力同時抗衡蜀國和吳國都是不在話下的,那麼魏國究竟是因為什麼而採取了防守的姿態而很少主動進攻呢?筆者認為這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

首先,我們後世的人回顧歷史都能看出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巨大,對於當時的三國統治者來說,自然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差距。魏國的實力如此之強,自然蜀國和吳國的統治者也都心裡有數。所以,較弱的吳國和蜀國不可避免地會因為求活而向對方靠齊,從而尋求聯合。

而我們回顧歷史也會發現他們確實是這麼做得,從赤壁之戰時劉備和孫權走到一起,到蜀國滅亡,吳國和蜀國之間的聯盟,除了因為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並殺死關羽引發夷陵之戰短暫中斷過一段時間以外,吳國和蜀國一直都保持著聯盟的姿態,所以哪怕曹魏的實力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都要強悍,但也很難做到雙線同時作戰,這使得曹魏政權在主動出擊上受到了一定束縛。

此外,曹魏集團內部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導致曹魏政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能夠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消滅吳蜀兩國。曹魏在曹操時期因為赤壁之戰損失慘重,導致曹操晚年對統一天下失去了雄心。而到了曹丕開國時期,因為取代了漢朝奪取了法統,所以曹丕在位時期,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在處理內部的各種事務,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政權。再加上曹丕在位時間並不長,只有六年,所以曹丕並沒有太多精力能夠用來考慮主動出擊吳蜀。

曹叡在位時期其實是曹魏政權最為強大的時期,但這一時期的吳蜀已經又再次穩固了雙方的聯盟關係,並且孫權和諸葛亮先後北伐,尤其是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使得曹魏極度頭疼,雖然諸葛亮最後出師未捷,但曹魏也被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搞得狼狽不堪。不過,曹叡在位期間將北方周圍的威脅基本剷除了,而南方的吳蜀也在諸葛亮和孫權北伐後暫時拿曹魏沒有辦法,按理說可以試著主動出擊了,但曹叡卻開始沉迷於聲色並且大興土木以供享樂,所以又擱置了出擊吳蜀的打算。之後的曹魏君主要不就是過於幼小,要不就是被司馬家架空,所以曹魏政權基本也沒有什麼機會對吳蜀開戰。

最後,曹魏不想主動進攻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吳蜀兩國所擁有的自然天險的阻礙。蜀國所在的蜀地,後世的李白曾經評價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對蜀道易守難攻程度則評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以說,想要從外部打入擁有秦嶺和大巴山脈作為屏障的蜀國是難如登天的事情。而至於吳國,那更是擁有著長江天險作為屏障,曹魏政權的軍隊基本上都是長期在陸上作戰的陸軍,士兵非常不善於水戰,所以才會有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折戟。

因此,雖然曹魏政權在三國爭霸中的實力是最為強悍的,但由於吳蜀兩國的長期結盟以及曹魏政權內部存在的問題,以及吳蜀兩國擁有的自然天險對曹魏主動進攻造成的阻礙,所以導致曹魏在整個三國鼎立的幾十年裡基本上都處於戰略防禦的態勢而很少主動向吳蜀發動進攻。不過實力的差距終究還是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終曹魏以及之後代替曹魏的西晉還是主動消滅了吳蜀,實現了統一,這也是必定的趨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