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 羅貫中為什麼還要貶低曹操,捧高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 羅貫中為什麼還要貶低曹操,捧高劉備

還不知道:羅貫中和蜀漢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會發現,在原著中,從作者對待魏蜀吳三家的態度非常明顯。羅貫中貶低曹操,捧高劉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擁劉貶曹」。這個現象,從一些詩詞都能看出來,比如曹操割發代首,作者就在詩中說「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明損曹操是詐術。

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曹操打敗袁紹、呂布等人,統一北方,貢獻也很大。既然如此,羅貫中為何還力捧劉備呢?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曹操和劉備的表現,以及演義成書的過程,這兩方面來回答。

從曹操和劉備表現來看

誠然,曹操統一北方,採用屯田制,貢獻巨大。他本人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很有名,建安風骨、三曹等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曹操這位梟雄同樣有不好的一面,這種不好的一面影響頗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屠城。

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進至下邳,布自將騎逆擊。大破之,獲其驍將成廉。——《三國誌》

早在建安三年的時候,曹操就屠了彭城(即今天的徐州)。這不是曹操第一次屠城,因為早在初平四年,曹操就在攻打掏錢時,屠了徐州。

擊謙……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漢書》

當然,屠彭城也不是最後一次。事實上,在以後的戰爭中,曹操先後屠興國,屠枹罕(夏侯淵),攻屠河池,屠庸城、鄴城、柳城,屠宛城(曹仁)等。

什麼叫屠城?殺光城裡的人叫屠城,即便有倖存也只是極少數。怎麼殺人?把人像豬狗雞一樣殺掉,就叫屠殺。戰爭屠城或者殺降是最讓人不齒的,曹操屠城那麼多次,誰能說他好?

經常有讀者為曹操辯白,認為曹操是迫不得已,是為了保障後方安全,是因為沒有糧食云云。事實上,曹操根本不是因為這些才屠城,如果只有一次屠城,或許可以解釋為另有原因,但那麼多次屠城,只能說明他嗜殺。尤其是部下也屠城,顯然是得到了曹操的默許。

作為讀者和後來人,我們承認曹操的貢獻,也承認他的才華,但是也應該正視他的過錯。再大的功勞,也無法掩飾他屠城做出的罪孽。誰要想原諒曹操的屠城,得先問問徐州數十萬百姓,問問被曹操像雞鴨一樣被殺掉的數十萬無辜百姓,問問因為屍體而被堵著的泗水,問問流血漂櫓的大地願不願意。

單憑這一點,就知道曹操不會得民心,至少那些被他屠戮過的地方,不會說曹操有多好。

與此同時,我們來看看劉備是什麼樣的人。

其實,劉備同時代的人就多次評價過劉備。太史慈早年求救劉備,救援北海時,就說過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袁紹說過,「劉玄德弘雅有信義,徐州樂戴之」;郭嘉說過,「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諸葛亮沒跟劉備時,也說過「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傅干也認為,「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陳壽則認為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他甚至認為,劉備臨終托孤,「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當時人的評價,多是說劉備有英雄之器,曹操自己也說過,仁義、能得人望等。即便有說劉備梟雄,有度而遲等,也從沒有人說劉備嗜殺好戮。

再往後,歷代名人對劉備的評價中,也能發現大家對劉備都高度讚美。

王勃認為,「先主之寬仁得眾」;朱敬則說,「蜀先主抱英濟之器」;劉禹錫寫詩,說劉備是「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方孝孺也說「昭烈至仁厚」;孫承恩也說「賢矣昭烈,寬厚弘毅」等等。這些人也都認為,劉備仁厚、仁義。

劉備臨終前,對劉禪說過一句話,至今流傳,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告訴兒子,善惡無大小,不要以為一些惡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以為善良之事小而不做。總之就是,不做任何惡,而去做所有的善良。

光是這十四個字,足以作為千千萬萬個人的座右銘,以及無數個家庭的家訓。

劉備做平原相的時候,刺客去刺殺他,結果看到劉備仁義,不忍心殺劉備。當然,劉備最仁義的事,還應該說攜民渡江之事。

曹操南征,派大軍追殺劉備,很多老百姓害怕被曹操殺(畢竟曹操屠過城),所以願意跟隨劉備一起逃亡。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到當陽時,民眾已經有十餘萬人,由於行軍速度太慢,有人勸劉備放棄這些老百姓,帶領部隊趕緊跑路。但是劉備拒絕了。

這件事,很多讀者受一些陰謀論網文所騙,認為劉備是拉老百姓做擋箭牌。

其實,仔細看看這段話就明白了。老百姓是主動跟劉備,且拖慢了劉備的行軍速度;劉備完全可以不管這些老百姓,自己加速跑,但他沒有,且保護這些人。所以說,帶著老百姓只會增加風險,劉備不放棄這些人,是真的很仁義了。而且以曹操的性子,帶了老百姓就能做擋箭牌了嗎?誰知道他會不會連百姓一起殺?

就沖劉備那句「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也能看出他是個仁義忠厚的君子。

兩下對比,一個屠城,一個護民,作為底層人,誰不希望碰上像劉備一樣的皇帝來統治國家?誰希望一個屠城之人來統治大家呢?所以說,羅貫中擁劉貶曹是有道理的,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了民意。

從演義成書過程來看

在四大名著中,三國、西遊和水滸有一個共同點,即作品不是作者純原創,成書之前就已經相關材料,很多人物和故事,基本定型了。所以,作者做的工作,多是再次編輯(可能也會加上自己的原創)而已。

《三國演義》是在《三國誌》的基礎上,不斷豐富的結果。除了三國誌中的正史部分,也有民間傳說故事,這對於塑造人物性格非常有用,也能得到民間基礎——寫出來大家願意看。

比如李商隱在《驕兒詩》說過「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翻看三國誌會發現,沒有記載張飛莽撞,魯莽(胡釋義有爭議,本文采取通俗說法),但到了唐朝,張飛性格莽撞的特點已經成為大眾認識了。這就說明,至遲到唐朝時,三國故事已經被人們不斷演繹、不斷豐富了。

到宋朝時,三國故事就已經是「擁劉貶曹」了。

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宋·蘇軾《東坡志林》

小蘇學士

宋代說書非常流行。當時一些孩子調皮,大人就會給他一些錢,讓他去聽書。說三國故事,聽到劉備敗了,孩子們就流淚;聽書曹操敗了,大家都拍手稱快。可見,到宋朝時,大家已經不喜歡曹操了。

再以後,這種意識更清晰,所以羅貫中才會在《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這不是他的個人思想,而是數百年來底層民眾的共同意識。

這種意識,其實也不是源於老百姓,而很可能是源於魏蜀的正統之爭。

陳壽《三國誌》以魏國為正統,這主要是因為陳壽寫《三國誌》時,三國已經滅亡,晉統一天下。晉既然是正統,晉所承的魏國,自然也得是正統。

但是,兩晉期間,戰亂頻繁,更有五胡亂華之災難,到東晉時,漢人被迫退守南方,跟之前的蜀漢類似。東晉史學家習鑿齒遂提出尊崇蜀漢為正統的說法,這等於說東晉是正統,以此否定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

南宋時,漢人再次偏安南方,蜀漢正統的意識又被喚醒。再加上元人統治殘暴,戰爭更多,老百姓更希望劉備一樣的仁君來統治,這種環境下,尊劉貶曹就再正常不過了。

一方面是民間的聲音,一方面是歷史的聲音,這兩點才形成了羅貫中「尊劉貶曹」的意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