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孫權求和,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221年四月,劉備正式稱帝,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大赫天下,勸告農桑,與民休息,而是立即召集蜀國全國軍隊準備復仇東吳,不單止是荊州被東吳所奪,而且手下第一大將關羽、張飛都直接、簡直被東吳害死了,復仇只差一張詔令而已,而這張詔令劉備足足等了兩年,一是蜀漢剛剛攻下漢中,需要穩定漢中的統治。二是蜀漢多年打仗,國庫空虛,益州根本打不起一次大型的征伐戰。所以並不是劉備不想報仇,小編我覺得實在是無奈!
現在劉備終於可以發佈這道詔令了,劉備的復仇之火籠罩了兩個眼睛,兩個耳朵,無論大臣怎樣勸說,甚至諸葛亮也曾多次勸阻,但劉備已經被喪弟之痛沖昏了頭腦,執意要伐吳,並且讓諸葛亮留守西蜀。劉備從成都起兵,伐吳。起先蜀軍攻勢強勁,僅僅花了五個月便攻至夷陵城下,此時孫權派使者乞求議和,劉備很快就拒絕了,小編我覺得劉備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滅亡吳國,為關羽報仇。結果被拒絕議和的孫權只好全力決戰,最後劉備犯了軍事大忌,被東吳陸遜抓住戰機,一把火將劉備大軍燒的乾乾淨淨的,連劉備也只能選擇在白帝城度過餘生,再也沒有臉面回到成都。那麼說到這裡,就有人問,為何劉備不趁孫權議和,趁好就收,選個台階就下,為何非要到最好鬧到要和孫權決一死戰呢?
其實這裡小編我認為有一個小小的錯誤,那就是如果按照《三國演義》裡的說法,孫權是在求和的時候的確提出過交附加過,交出兇手,割還荊州部分地區等一些求和條件的,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孫權雖然提出了求和,但根本沒有提出交出兇手、歸還荊州這些條件,與其說求和倒不如說是一種勸告,勸告劉備要正視現在最大的敵人是誰?在真正的敵人是曹魏的情況下,蜀漢與東吳的開戰只會引起兩敗俱傷,所以即便在隨後的夷陵之戰獲勝之後,小編我局的孫權也仍然選擇退步求和。你看看,這叫求和嗎?反倒是在挑釁劉備,就像現在的兩個人準備單挑,然後其中一個人拍著自己的臉,然後囂張的看著另外一個人說,有種你來打我啊!換做你是劉備你能不繼續狂攻孫權?
所以並非劉備沒有議和的可能性,小編我認為主要是孫權一點誠意都沒有,孫權根本就沒有議和的誠意,那劉備又憑什麼去接受求和呢?其實即便是現實當中,孫權也不可能開出這樣的求和條件,與其說孫尚香和殺害張飛的兇手勉強可以歸還,但荊州是無論如何不可能選擇歸還的,已經咽到肚子裡的地盤哪有送出去的道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奪下荊州殺死關羽,現在在原封不動的送還回去,孫權豈能幹出這樣的蠢事?但小編我退一步講,即便孫權沒有開出求和條件,至少孫權強調的外部環境是的的確確存在的事實,在最大的敵人是曹魏的情況下,劉備為何非要孤注一擲的選擇與孫權開戰呢?原因就在於,他必須要抓緊時間在更短的時間內解決與孫權的問題。
荊州或者說劉備前期佔領的荊州三郡可以算得上是蜀漢集團打開外部出路的出口,如果蜀漢被徹底壓縮在益州,那將很難有翻身的空間,所以要想進圖中原,荊州是必須要拿下的目標,蜀漢與孫權進行火拚自然會兩敗俱傷,但如果失去荊州,所有的損失都會轉嫁到蜀漢集團的頭上,孫權反倒會相安無事,所以劉備必須選擇奮力一搏。而且劉備拒絕和談企圖快速解決荊州問題,恐怕也考慮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劉備集團畢竟在荊州三郡佔據十餘年,即便談不上民心擁護,也絕對能保留一定的人氣值,孫權雖然偷襲荊州,但短期之內還不足以將劉備集團在荊州的所積攢的人氣快速消滅。
因此,劉備也必須要利用這一關鍵時間節點來盡快解決與孫權產生的荊州衝突,以求內外夾擊,共同趕走孫權在荊州三郡的勢力。至少在夷陵之戰相持階段,荊州三郡之一的武陵郡發生大規模響應劉備的叛亂,當地的少數民族甚至派出武裝力量北上與劉備進行會合,小編我覺得也說明了劉備在丟失荊州兩年之後仍然在荊州三郡保留著一定的向心力,所以劉備也急需利用這一關鍵節點來打贏夷陵之戰,倘若拖延日久,當孫權逐漸磨滅劉備在荊州所保留的影響力,劉備收復荊州將變得難上加難。所以,作為一個完全沒有誠意的議和,劉備又憑什麼答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