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已經立下滅蜀大功,為何他還含冤而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景元四年(263年),鍾會率主力部隊和姜維對峙於劍閣,而鄧艾卻另闢蹊徑,偷渡陰平,穿越七百里原始森林,來到蜀漢腹地,降江油,破綿竹,一直到達了成都城下。後主劉禪看到大勢已去,於是開城投降,鄧艾接受了劉禪的降書順表,他已經立下滅蜀的不世之功,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封妻蔭子,然而他卻含冤而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鄧艾在滅蜀後,幹了這三件蠢事,導致他最後含冤而死,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第一件蠢事:驕傲自滿,不懂自保
從公元219年,曹操失去漢中算起,到公元263年,已經過了44年,經過了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五個皇帝。這44年中,曹魏一直把奪回漢中,踏平蜀漢作為頭等大事,雙方連年打戰,互有勝負。現在,連曹操、曹丕、曹叡、司馬懿都沒實現的願望,卻被鄧艾實現了。滅蜀,鄧艾搶得了頭功,建立了不世之功,足以載入史冊,名垂千古了。
古代很多像鄧艾一樣建立不世之功的主帥,頭腦是非常清晰的,他們想的不是怎麼邀功,而是怎麼自保,避免被皇帝猜忌,怎麼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如王翦身為四朝元老,公元前224年,他帶領60萬大軍伐楚,不斷向秦始皇請求封賞,還希望秦始皇把公主嫁給他。
王翦這樣做,是為了自保,為了打消秦始皇的顧慮,自己只是為了榮華富貴,沒有別的想法。他在滅燕後,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無論秦始皇怎麼勸,他都沒有再次出山。顯然鄧艾沒有王翦這樣的覺悟,他在滅蜀後,沒有思考自己的退路,還在沾沾自喜,最後自食惡果。
第二件蠢事:貪天之功,遭人嫉妒
「獨樂了不如眾樂樂」,曹魏滅蜀,鄧艾頭功,可是其他將領也有很大的功勞啊。如伐蜀主帥鍾會,他和姜維蜀軍主力對峙於劍閣,牽制住了蜀漢的主力部隊,這才給鄧艾創造了偷渡陰平的機會。如果蜀漢主力沒有被鍾會牢牢牽制住,姜維隨時都可以分出精銳部隊,回援成都,圍殲鄧艾疲憊之軍於蜀漢腹地。因此,蜀漢不是鄧艾一個人滅的,而是和鍾會及所有伐蜀兵將齊心協力滅的。
此時,鄧艾不該貪天之功,而應該積極邀請鍾會進入成都,兩人共同治理成都,交接蜀漢的投降事宜。可惜的是,鄧艾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自以為在鍾會前面滅了蜀漢,自己的功勞遠遠大於鍾會的,有點瞧不上鍾會。
第三件蠢事:僭越分官,遭到猜忌
以上兩件蠢事,曹魏實際掌舵人司馬昭都能忍受,而第三件蠢事,觸犯了司馬昭的底線,被其拋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從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架空了曹魏皇帝,先後成為曹魏權臣。可是曹魏還有很多忠於皇室的大臣,時常叛亂,如淮南三叛。因此,司馬昭最害怕的就是武將擁兵自重,打著郭太后的旨意,討伐自己。
鄧艾在接受後主劉禪投降後,擅自「依鄧禹故事」,以天子的名義,任命蜀漢官員。如他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鄧艾不但分封原蜀漢官員,還「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鄧艾曾對原蜀漢官員道:
「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殊不知,鄧艾的言行為自己埋下了禍根。鄧艾只是司馬昭派出伐蜀的將領,此時已經滅蜀,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鄧艾需要請示上司司馬昭,而不是擅自處置蜀漢官員。這被政敵鍾會抓住把柄,向司馬昭進讒言,將其拿下,裝入囚車,送入洛陽處置。鄧艾此時才醒悟,仰天長歎:「我是大大的忠臣啊,居然淪落到了這種地步,想當年白起的境遇,被我遇見了。」《魏氏春秋》中記載如下:
艾仰天歎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
總結:鄧艾在滅蜀後,有點飄了,在巨大的勝利面前,沒有把持住自己。他犯下了以上三個錯誤,尤其是最後一個,僭越分封原蜀漢官員,觸犯了司馬昭的大忌,變成囚徒,在鍾會作亂被殺後,也沒有倖免,被田續所殺。這個教訓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公元267年,議郎段灼上書,為鄧艾打抱不平。又過了幾年,公元273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書說:「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而子孫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三國誌》)這算是為鄧艾平了反。